中国曾是美国大豆最大的海外市场,2024年全年从美国进口了价值高达126.4亿美元的大豆,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一庞大的采购量不仅支撑了美国中西部众多农场主的生计,也构成了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自2025年5月起,中国突然停止了对美国大豆的所有采购,连续数周未下单一粒大豆,引发美国农业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与不安。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被外界视为中美贸易关系再度紧张的信号。
  面对中国买家的集体沉默,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达强烈不满。他指责中国此举是‘故意为之’,旨在通过切断大豆订单对美国农民施加经济压力,属于一种‘经济敌对行为’。特朗普进一步表示,华盛顿正在认真考虑采取报复性措施,包括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及其他关键贸易领域的合作。他强调:‘我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没必要依赖从中国进口食用油。’这番言论被视为美方可能升级贸易对抗的前兆。
  事实上,大豆贸易的波动并非孤立事件。长期以来,大豆作为中美贸易中的敏感商品,屡次成为双边关系的风向标。此前,特朗普也曾分析认为,中国减少采购美国大豆是一种谈判策略,意在向美国施压以争取更有利的贸易条件。此次断购发生在两国围绕高科技、关键矿产等战略领域争端加剧的背景下,更显得意味深长。有分析指出,中国的采购调整可能是对美国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的一种间接反制。
  尽管紧张气氛升温,但外交渠道仍在运作。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周二透露,中美双方官员已于周一在华盛顿举行了工作层级的闭门会谈,就当前的贸易分歧展开沟通。他表示,虽然中方对关键矿产实施出口限制令美方担忧全球高科技供应链的安全,但美方仍相信问题可以通过对话解决。‘我们不能接受中国对全球高科技供应链拥有否决权,’格里尔强调,‘但我们的目标不是脱钩,而是推动他们改变做法。我们手中也有工具,比如实施自己的出口管制,但这并非首选。’
  这场围绕大豆与食用油的贸易拉锯战,已远超农业经济范畴,演变为一场涉及国家安全、产业链主导权与国际话语权的战略博弈。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能源与农产品自立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则利用其在全球原材料供应中的关键地位进行反制。未来,中美能否在竞争中维持有限合作,避免全面贸易脱钩,将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变量。而每一粒大豆的背后,都映照出两个大国之间日益复杂的较量图景。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