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丹麦一家位于海宁市的户外放养式养猪场暴发了布鲁氏菌病疫情,引发广泛关注。该农场共饲养3850头生猪,全部被列为疑似感染个体,其中已有2头确诊发病。这是自1999年丹麦宣布根除布鲁氏菌病以来,时隔26年首次再度发现该病原体,标志着这个以高生物安全标准著称的养猪强国遭遇了一次重大动物卫生危机。目前,疫情源头尚未明确,官方初步怀疑可能与野生野兔接触有关,相关调查仍在持续进行中。
此次疫情是在一次常规监测采样中被发现的,经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确认,病原体为猪布鲁氏菌生物变种2型,这一类型主要分布于欧洲地区,对人类的致病性相对较低。尽管目前尚未报告任何人类感染病例,但相关部门已启动对农场工作人员的接触追踪和健康监测。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整个猪群存在广泛暴露风险,因此所有3850头猪均被视为潜在携带者,防控压力巨大。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典型的人畜共患病,可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传播给人类,引起发热、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慢性疾病。虽然本次疫情中的菌株对人体威胁较小,但其在丹麦的重现仍令人震惊。回顾历史,丹麦曾通过严格的检测制度、全面禁止疫苗使用以及果断扑杀感染群体的措施,在上世纪末彻底清除了该病。如今病原体重现,暴露出即便在高度规范化的养殖体系下,野生动物传播、环境潜伏等外部因素仍可能突破防线,给生物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此次疫情不仅影响涉事农场,更对整个丹麦养猪业造成连锁冲击。丹麦是全球重要的猪肉出口国,其猪肉出口量占国内总产量的80%以上,年产值超过50亿欧元,主要市场包括德国、中国和英国等国家。由于布鲁氏菌病的出现,丹麦已失去欧盟认可的‘无布鲁氏菌病国家’地位,这意味着其他国家可能对其活猪及猪肉产品实施贸易限制。尤其是仔猪和育肥猪的出口将受到直接影响,众多养殖户面临经济损失和市场准入难题。
为尽量减轻贸易影响,丹麦兽医与食品管理局迅速制定临时应对方案,允许在满足特定附加条件的前提下,继续签发欧盟内部活猪运输所需的INTRA证书。这一举措旨在维持部分贸易流通,同时加强检疫监管,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然而,恢复国际信任仍需时间,全面重启出口通道依赖于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后续无疫状态的重新认证。
就在丹麦应对布鲁氏菌病之际,全球养猪业正深陷非洲猪瘟的肆虐之中。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发布的数据,截至9月24日,当月全球共有14个国家报告了403起非洲猪瘟疫情,累计涉及生猪逾万头,其中4127头感染,671头死亡,另有5835头因防控需要被扑杀。疫情范围广泛,从东欧到西非,多个国家的家猪和野猪种群均遭重创。
其中,塞尔维亚报告了138起疫情,成为当月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共302头猪感染,181头死亡,3569头被扑杀;罗马尼亚同样形势严峻,41起疫情导致3509头猪感染,扑杀数量高达2152头。此外,波兰、德国、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也频繁通报野猪疫情,显示出病毒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持续传播能力。而在马里、乌克兰等地,家猪疫情则直接冲击当地养殖经济,加剧食品安全压力。
非洲猪瘟与布鲁氏菌病虽属不同病原体,但二者共同揭示了一个现实:现代畜牧业正面临日益复杂的疫病威胁。无论是通过野生动物迁徙、人员车辆流动,还是跨境贸易带来的潜在风险,病原体的传播路径愈加隐蔽且难以阻断。丹麦此次疫情提醒各国,即使拥有最先进的防疫体系,也不能掉以轻心。唯有加强早期监测、提升生物安全等级、强化跨区域协作,才能真正筑牢养殖业的安全屏障。这场突如其来的生物安全警报,不仅为丹麦敲响警钟,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紧迫课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