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失去中国订单,我们一半的屠宰线可能面临停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肉类食品公司总经理杰尼斯·塞拉的这番话,道出了当前欧盟猪肉产业的普遍焦虑。作为全球重要的猪肉生产和出口地区,欧盟正因中国近期实施的反倾销措施而陷入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中。中国商务部于9月5日发布公告,裁定原产于欧盟的猪肉及其副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并自9月10日起对相关企业征收15.6%至62.4%不等的保证金。这一举措迅速在欧洲引发强烈反响,尤其对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国家而言,无异于一记重击。
中国是欧盟猪肉出口的最大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近47%的猪肉出口流向中国,总价值高达40亿欧元。其中,西班牙、荷兰和丹麦三国尤为突出。以西班牙为例,2023年其对华猪肉出口量达到56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0.3%。更关键的是,像猪耳朵、猪脚、内脏等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副产品,在欧洲本地市场长期滞销,原本依靠中国市场消化这些‘边角料’已成为许多屠宰企业的盈利模式。如今,随着出口受阻,整个产业链的稳定性正受到严峻考验。法国养猪户塞巴斯蒂安·霍莫无奈表示:“这些部位在欧洲几乎无人问津,全靠中国市场支撑,一旦断链,损失难以估量。”
欧盟猪肉产业的困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内外交困叠加的结果。一方面,能源价格高企、饲料成本持续上涨,已使欧洲养殖户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德国下萨克森州农场主诺贝特透露,当地超过半数养殖户的收入依赖政府补贴维持运营。另一方面,美国对欧盟钢铁和铝制品加征50%高额关税,导致2025年第一季度欧盟对美钢铁出口骤降42%。与此同时,美国还施压欧盟配合其对华贸易立场,威胁若不合作将取消钢铝关税豁免。多重压力之下,欧盟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对华经贸策略。
在此背景下,原定于9月举行的对华加税方案投票被推迟,欧盟贸易专员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公开宣布成立‘中欧贸易问题工作组’,强调‘需要对话而非对抗’。这一转向被视为现实压力下的必然选择。此前,欧盟农业委员雅努什·沃伊切霍夫斯基访华时曾明确表示:‘猪肉出口对欧盟农业至关重要,希望贸易关系不受非经济因素干扰。’如今,这句话背后的紧迫性愈发凸显。随着行业呼声日益高涨,欧盟相关行业协会已开始向决策层施加压力,要求尽快与中国展开实质性磋商,避免产业遭受不可逆的打击。
尽管中方采取反倾销措施,但并未关闭对话大门。业内专家指出,欧盟猪肉在品质控制、冷链运输和食品安全标准方面仍具明显优势,中国市场对其高端产品仍有稳定需求。关键在于如何在维护国内产业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合理规范进口秩序。有建议提出,可通过新设立的中欧贸易工作组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针对合规企业设立快速通关通道,推动形成更加透明、可预期的贸易规则。同时,鼓励欧盟调整出口结构,减少低价倾销行为,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一场围绕猪肉贸易的深度协商正在酝酿之中。这场博弈不仅关乎数百万吨猪肉的去向,更牵动着中欧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走向。对于欧盟而言,如何平衡对美立场与自身产业利益,成为一道艰难的选择题;对中国来说,则是在开放市场与保护本土农业之间寻求精准平衡。未来几个月的谈判进程,或将为中欧整体经贸关系提供重要风向标。在这场复杂的贸易互动中,理性对话与务实合作,或许是唯一可持续的出路。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