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4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四川省生猪饲料节粮增效技术要点》(以下简称《要点》),标志着全省生猪养殖业在节粮降耗、降本增效方面迈出了系统性步伐。该《要点》从饲料配制、加工、使用到技术经济效果评估等多个环节入手,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节粮增效技术体系,旨在应对资源约束与环保压力,推动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全国重要的生猪养殖大省,四川2024年生猪出栏量达6149.6万头,居全国前列。庞大的养殖规模带来了巨大的饲料需求,全年养猪耗粮超过1000万吨,其中玉米、豆粕等主要原料每年需从省外调入至少600万吨。与此同时,四川也是饲料生产与消费大省,2024年工业饲料总产量达1471万吨,猪饲料占比接近70%。优质饲料原料对外依赖度高,叠加碳排放控制压力,使得节粮减排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任务。
  为破解这一难题,《要点》集成多项关键技术,聚焦精准营养供给、本地饲料资源开发以及饲料加工与使用效率提升。在饲料配制方面,强调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进行精细化配方设计,避免营养过剩造成的浪费。同时,大力推动地源性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利用四川丰富的农副产品下脚料、酿酒糟渣、桑叶、构树等非粮资源替代部分粮食原料,减少对进口大豆和玉米的依赖。
  在饲料加工环节,《要点》提出通过物理粉碎、膨化、发酵等手段优化饲料结构,有效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提高蛋白质、能量等关键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率。例如,采用酶解或微生物发酵技术处理杂粕和非常规原料,不仅能提升其营养价值,还能改善适口性和饲喂效果。这些技术手段共同作用,实现‘用更少的饲料,产更多的猪肉’的目标。
  据测算,通过全面推广《要点》中的系列技术,预计到2030年,四川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每生产一千克肥猪增重所消耗的饲料将减少0.2千克以上。通过充分挖掘本地饲料资源潜力,饲料中粮食用量可减少10%以上。若未来全省生猪出栏量稳定在约6000万头的水平,每年可节约饲料用粮约220万吨,相当于当前外调饲料粮总量的30%,节粮成效显著。
  这一技术体系的实施,不仅有助于降低养殖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还将大幅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推动四川生猪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加速转型。未来,随着技术推广范围扩大和配套政策支持加强,四川有望在全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