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牛羊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广大养殖户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在这一关键时期,四川省政府及时出手,重磅发布《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系统化、精准化的政策组合拳,直击行业痛点,为全省畜牧产业注入强劲动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涵盖财政补贴、金融支持,更延伸至品牌打造与市场拓展,全面提振从业者信心,标志着四川畜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政策最直接的亮点在于“真金白银”的补贴支持。针对肉牛养殖,特别是珍贵品种如牦牛,凡符合条件的能繁母牛养殖场(户),省级财政将按每头300元的标准给予直接补助,切实稳定基础产能,推动品种改良和品质提升。同时,为激励各地扩大出栏规模,对超额完成年度生猪、牛、羊出栏任务的市(州),省级财政分别给予50元/头、200元/头、30元/只的奖励。这一机制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最终惠及一线养殖户。
在风险保障方面,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生猪保险由单一的价格险升级为‘生猪养殖综合收入保险’,首次实现‘死亡+价格’双重保障。其中,死亡风险保障额度最高可达1200元/头,市场价格波动保障不超过2000元/头,整体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此外,长期困扰养殖户的融资难题也迎来破局——畜禽‘活体’被正式纳入可抵押资产范畴,配合农产品仓单质押、不动产权证书附记养殖设施信息等创新模式,显著提高贷款可得性。与此同时,政策还推出空前力度的贷款贴息:固定资产贷款贴息单项目最高达2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最高100万元,且生猪产业贴息利率额外上浮0.5个百分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面对市场波动,四川建立起快速响应的猪肉收储机制。一旦猪价过度下跌触发二级预警,必须在一周内启动临时收储;若达到一级预警,则立即按应急程序开展收储,每次收储量不低于3000吨。通过政企协同运作,确保市场供应稳定,防止‘猪贱伤农’现象反复发生。不仅如此,政策还着力构建全产业链优势,推动‘川字号’品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省级财政将重点扶持‘四川黑猪’(包括乌金猪、藏香猪)、黑山羊、高原牦牛等特色优质区域公共品牌,建立统一标准体系,强化品牌认证与推广,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渠道建设上,政策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对内完善冷链物流网络,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拓宽销售渠道,让优质畜产品更快进入千家万户;对外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养殖场和加工基地纳入出口项目,支持企业利用中老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物流通道,将‘川猪、川牛、川羊’打入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实现从‘养得好’到‘卖得出、卖得好’的跨越。
从稳产保供到产业升级,从金融破冰到品牌出海,四川此次推出的十条措施环环相扣、协同发力,既解决当前养殖户的燃眉之急,又为畜牧业长远发展奠定制度基础。这不仅是对农业大省责任的担当,更是对民生‘肉盘子’安全的坚定守护。当政策红利遇上川人敢闯敢拼的精神,一个更加稳健、高效、可持续的现代畜牧业体系正在巴蜀大地加速成型。对于无数扎根田野的养殖者而言,属于他们的春天,正随着这一项项硬核举措的落地而悄然来临。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