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天来,生猪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如同芝麻开花节节攀升,重新站上了6元/斤的重要关口,市场一度情绪高涨。尽管期间出现过短暂的小幅回落,但均未持续太久,价格很快便再次反弹上行。然而,就在10月的最后一天,猪价却迎来了明显的下调信号,给此前火热的行情泼了一盆冷水。这一次的下跌虽幅度尚不剧烈,但背后的深层逻辑值得警惕——这或许不是简单的短期波动,而是上涨趋势动能减弱的开端。
回顾这一轮上涨,其本质并非市场基本面反转所致,而更像是一场由短期因素推动的强势反弹。其中,最核心的驱动力来自于“二次育肥”的大规模入场。据多家行业机构统计,近期二次育肥在整体出栏量中的占比普遍达到25%至4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0%。这些养殖户将原本已接近出栏标准的标猪继续留栏育肥,以期在年底旺季获取更高利润。这一行为直接截留了大量本应进入市场的标猪,叠加部分大型养殖企业在月末缩减出栏量的操作,导致短期内生猪供应明显收紧。与此同时,随着天气转凉,猪肉消费需求逐步回暖,腌腊、灌肠等季节性需求开始启动,供需关系阶段性趋紧,再配合市场情绪的推波助澜,共同助推了本轮猪价的快速上涨。
然而,涨势能否延续,关键在于支撑因素是否可持续。目前来看,多个信号表明,上涨动力正在逐步减弱。首先,二次育肥的成本显著上升。此前二育户积极进场,一方面是判断年底消费旺季将至,另一方面则是基于猪价已跌至阶段性低位,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但如今猪价重回6元以上,入场成本大幅提高,风险也随之加大。而在当前生猪产能整体处于高位、存栏量充足的大背景下,市场对后市缺乏强劲的上涨预期,情绪趋于理性。因此,随着价格抬升,二次育肥的积极性正逐渐降温,后续接盘力量或将不足。
其次,大猪价格上涨乏力,标肥价差持续收窄,进一步削弱了育肥利润空间。过去一段时间,二次育肥的逻辑建立在‘低价买标猪、养大后高价卖肥猪’的基础上,依赖的是标猪与大猪之间的价差红利。但眼下,随着标猪价格快速上涨,而大猪价格涨幅滞后甚至停滞,两者之间的价差正在缩小。一旦这一价差不足以覆盖饲养成本和时间成本,所谓的‘倒挂套利’模式就难以为继。目前虽未出现大范围的大猪抛售或价格暴跌,但部分地区已出现回调迹象,预示着后期大猪供应压力或将集中释放。
第三,消费端的增长潜力有限。尽管四季度是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涵盖腌腊、元旦、春节等多个利好节点,但同样也是养殖企业集中出栏的高峰期。许多养殖户选择在此时压栏增重、冲刺年度目标,导致市场供应量同步大幅增加。因此,即便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也难以完全消化庞大的出栏压力,供需博弈下,消费的拉动作用被明显稀释。此外,宏观经济环境和居民消费习惯的变化,也使得猪肉消费难现爆发式增长。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市场并不缺猪。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新生仔猪数量等前瞻指标来看,今年四季度的生猪供应基础依然雄厚。尽管近期仔猪价格涨势放缓,反映出养殖户补栏意愿低迷,但这恰恰说明行业整体仍处于去利润化阶段,产能并未实质性下降。相反,大量育肥猪正在陆续进入出栏周期,叠加龙头企业为完成年度任务而放量出栏,市场供应压力不容小觑。当短期的情绪炒作和结构性供需错配结束之后,猪价缺乏持续上涨的基本面支撑。
综合来看,本轮猪价反弹已接近尾声。虽然11月份仍有节日备货等阶段性支撑,价格或有小幅冲高可能,但整体将逐步转入震荡调整阶段。对于养殖户而言,盲目压栏或追高入场的风险正在上升;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需保持理性,警惕情绪退潮带来的回调压力。猪价的‘6元时代’或许还会维持一段时间,但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已然有限。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