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化与市场情绪波动并存的复杂局面。中大猪供应紧张推动价格上涨,而标猪市场依旧宽松,叠加二次育肥入场时机受限,整个行业正处于多空因素交织的关键转折期。市场在短期冲高后逐步进入调整阶段,未来走势将高度依赖供需基本面变化与养殖主体行为的博弈。
北方地区成为本轮猪价上涨的主要驱动力量,多地出现普遍提价现象,其中尤以中大猪涨幅最为显著。这一趋势的背后是阶段性供需失衡的结果——前期猪价持续低迷,部分养殖户因资金压力提前出栏中大猪,导致当前市场上体重较大的生猪资源偏紧,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养殖户惜售情绪升温,进一步加剧了大猪供应的紧张态势。尤其在东北地区,虽然标猪供给充足、采购顺畅,但企业要货积极性却有所下降,反映出市场对不同体重段生猪的需求出现明显分化。
华东地区的市场价格结构更加清晰地揭示了体重溢价的现实。以江苏为例,150公斤以上的商品大猪价格约为14.00元/公斤;当体重提升至185-195公斤时,价格已上探至14.90元/公斤;而205-230公斤的超大规格生猪更是达到15.40-15.00元/公斤的高位区间。这种随体重增加而价格递增的梯度关系,充分说明终端屠宰企业及消费端对大猪需求旺盛,尤其是在年底节庆备货周期临近的背景下,大猪作为白条肉的主要来源,其市场地位愈发凸显。钢联数据显示,本周标猪均价为12.05元/公斤,环比上涨7.30元/公斤,而中大猪涨幅远超此水平,标肥价差扩大也印证了市场结构性偏紧的格局。目前‘卖大留小’已成为多数养殖场的普遍策略,不少养殖户加大饲喂力度,力争在春节前将大猪推向高价窗口期,这也为后续大猪出栏提供了潜在增量支撑。
尽管短期内价格快速上行,但市场情绪已趋于理性。北方主产区涨势放缓,整体呈现‘大稳小动’的震荡调整特征。东北地区企业收购价保持平稳,华东报价维持不变,河南等地高价小幅回落,低价则相对坚挺。这一变化源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毛猪价格上涨速度过快,但下游白条肉批发价格跟进滞后,终端消费难以承受短期内的价格跳涨,导致市场承接能力受限;另一方面,月底规模养殖企业出栏节奏有所收缩,虽未引发大幅下跌,但也抑制了价格进一步上冲的动力。据钢联统计,本周样本屠宰企业日均开工率环比回升1.59%,但仍处于季节性正常区间,尚未出现明显放量迹象,表明消费端对猪价的拉动作用依然有限。
当前二次育肥群体正面临关键抉择。面对波动剧烈的猪源价格和日益收窄的盈利窗口,是否补栏仔猪成为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现阶段入场进行二次育肥出现大幅亏损的概率较低,但由于后期出栏时间接近春节高峰尾声,若操作不当,仍可能导致盈利不及预期,进而影响整体信心。因此,业内主流观点建议避免在高位接盘,更应注重保存实力、等待更明确的市场信号。从长期来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较高水平,理论产能依旧过剩,这是压制猪价的根本性因素。未来市场的真正反转,取决于产能去化进程的深度与持续性。
展望后市,预计短期内生猪价格仍将维持震荡调整态势,整体可能走出‘先扬后抑’的运行曲线。月初价格或在12.00-12.40元/公斤区间内波动,在大猪阶段性短缺和养殖端挺价情绪支撑下,仍有冲高可能。然而,考虑到白条消费复苏乏力、标猪供应依旧充裕,上涨空间将受到明显制约。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价格波动与二次育肥户的心理高度相关——前期在较高价位入场的二育主体,若在月初看到价格反弹,极有可能选择集中出栏兑现利润。与此同时,11月10日后腌腊需求尚未全面启动,终端消费支撑不足,届时供应集中释放或将引发阶段性回调。未来市场走向需重点关注两个核心变量:一是大猪出栏节奏与体重变化,二是产能去化进度与母猪淘汰速度。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