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即将落幕,生猪市场在这一个月内经历了剧烈波动,让无数养殖户的心情如同坐上过山车。月初时,外三元标猪价格一度跌至每斤5.5元的低谷,令行业笼罩在悲观情绪之中。然而,随着市场底部支撑逐步显现,猪价自中旬起触底反弹,持续走强。截至10月28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攀升至6.1元/斤,正式迈入“6元时代”。多地单日涨幅超过0.14元/斤,山东、江苏、吉林等主产区率先突破6元大关,南方部分地区甚至逼近6.25元/斤。据预测,10月29日全国均价有望达到6.26元/斤,月内累计涨幅将高达13.9%,为疲软已久的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本轮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区域格局来看,东北地区成为此轮行情的领涨先锋,黑龙江部分区域早在10月中旬便率先站上6元/斤关口;华北地区则实现‘五连涨’,主流价格与东北基本持平。南北价差显著收窄,市场整体情绪由低迷转向积极。这波反弹终结了此前连续六周的下跌趋势,标志着阶段性底部的确立,也为四季度行情打开了想象空间。
深入分析背后动因,三大核心力量正推动猪价回升。首先是供应端的变化。尽管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35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约4.2%,产能总体仍处高位,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已连续12个月呈下降趋势。尤其在8月份,能繁母猪存栏进一步降至3984万头,反映出行业去产能进程正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提升,目前已突破68%,散户加速退出导致‘有效供给’的弹性减弱,市场调节能力趋于稳定。
其次,出栏节奏的调整也对价格形成支撑。虽然10月份各大养殖集团原计划出栏量高达1339.33万头,环比增加5.48%,但随着猪价回暖,不少企业选择放缓出栏速度,甚至出现缩量挺价现象。头部猪企的实际出栏量环比减少12%,市场供应压力因此减轻。更关键的是,二次育肥热度显著回升——山东、河南等地二育参与比例从9月的5%跃升至12%,华东和华中部分区域更是达到40%至60%。这部分需求直接分流了屠宰企业的采购资源,加剧了短期供需紧张局面,进一步推高猪价。
需求端的季节性回暖同样功不可没。随着北方提前入冬、南方进入深秋,居民‘贴秋膘’的传统消费习惯集中释放,猪肉凭借较高的性价比再次成为餐桌首选。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的腌腊季虽尚未全面启动,但已有零星开工迹象,食品加工企业开始提前备货,带动屠宰场开工率从9月的31.3%回升至32.38%。收猪难度加大,倒逼屠宰企业提价抢源,形成了对猪价的有力支撑。
此外,成本端的改善也为养殖端提供了更强的抗压能力。今年秋粮上市后,华北、黄淮海地区玉米价格大幅回落,目前市场价稳定在2378元/吨;豆粕价格也降至3050元/吨左右。饲料成本因此维持在2.66元/公斤的较低水平,使得自繁自养模式下的养殖成本下降至约1640元/头。相应地,头均亏损幅度由前期的百元以上收窄至30至50元区间,养殖户的惜售情绪和议价能力明显增强,为价格反弹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当前形势向好,但仍需警惕潜在风险。其一,产能过剩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能繁母猪存栏仍高于正常水平,四季度标猪供应充足,叠加冻品库存高达98万吨,后续市场仍面临较大供应压力。其二,政策调控随时可能出手。国家发改委已在9月两次释放信号,称‘必要时将投放猪肉储备’,此前8月中央还曾开展1万吨冻猪肉收储操作。一旦猪价过快上涨,政策‘天花板’或将显现,抑制过度投机。其三,消费需求复苏仍存不确定性。今年暖冬概率较大,可能导致南方腌腊需求推迟或弱化;同时,禽肉等替代品价格偏低,持续挤压猪肉市场份额,屠宰企业开工率同比仍处于低位,制约价格上涨空间。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农业农村部门建议养殖户保持理性:生猪体重达标后应适时出栏,避免盲目压栏赌后市;优先保障现金流健康,严控饲料采购中的赊销风险;密切关注国家储备投放、进口肉到港等政策动向,科学安排生产节奏。短期来看,10月份样本企业出栏计划普遍增长,供应压力依然存在,当前价格上涨主要依赖季节性消费回暖与二次育肥情绪支撑。而随着猪价走高,二次育肥的成本也在上升,其进场持续性值得观察。
展望未来,猪价或将在震荡中前行。中长期而言,行业亏损加深叠加产能调控政策持续推进,产能去化预期不断增强,有望推动猪价中枢逐步上移。随着养殖规模化、集约化进程加快,行业正迈向以效率为核心的竞争新阶段。预计到2026年年中,生猪产能或将迎来拐点,届时市场有望实现‘小波动、稳盈利’的健康发展格局,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