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中旬以来,国内生猪市场迎来一波显著的上涨行情。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从月初约11元/公斤的低点逐步回升,到10月底已突破12元/公斤,部分地区标准体重生猪价格甚至逼近13元/公斤。这一轮久违的反弹不仅缓解了前期养殖户普遍亏损的压力,也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消费旺季注入了信心,市场情绪明显转暖。
  本轮猪价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积极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季节性消费需求显著增强。随着北方地区提前进入寒冷天气,南方也步入秋凉时节,居民饮食结构逐渐向高蛋白、高热量的肉类倾斜,猪肉消费自然进入传统旺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地区的腌腊制品制作陆续启动,家庭和加工企业纷纷提前备货,直接带动屠宰企业的开工率上升,白条肉的出货速度加快,形成对生猪需求的有力支撑。
  其次,养殖端的心态转变也在推动价格上涨。此前一段时间,猪价持续低迷,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更是出现‘逢节不涨反跌’的罕见现象,导致大量养殖户陷入亏损。进入10月中下旬后,市场惜售情绪明显升温,无论是散户还是规模化养殖场,普遍放缓出栏节奏,部分养殖户选择压栏观望,期待更高价位。与此同时,二次育肥群体积极入场补栏,进一步分流了市场上可供屠宰的标准猪源,加剧了短期供应紧张的局面。
  此外,标猪与肥猪之间的价格差距扩大也成为市场的重要风向标。由于前期集中出栏,当前大体重生猪存栏偏紧,而随着气温下降,市场对肥猪的需求上升,尤其是用于加工腊肉等传统食品的需求增加,使得标肥价差显著拉大,部分地区甚至接近1元/公斤。这一价格信号增强了养殖户对后市的信心,也进一步刺激了二次育肥的积极性,形成短期内的价格正向循环。
  尽管当前猪价走势强劲,但市场仍面临不少潜在风险,不可盲目乐观。首先,整体生猪产能依然处于较高水平。虽然能繁母猪存栏量较高峰期有所回落,但仍高于农业农村部设定的正常保有量区间,这意味着未来生猪出栏量仍将维持在高位,供应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其次,冻品库存压力不容忽视。据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冷冻猪肉库存接近100万吨。一旦猪价持续走高,部分屠宰企业可能选择释放冻肉以回笼资金,这将对现货市场价格形成压制,限制上涨空间。此外,当前二次育肥的集中入场虽推高了短期价格,但也可能为后期埋下隐患。若这批补栏的生猪在12月前后集中出栏,或将导致阶段性供过于求,引发价格快速回调。
  展望后市,11月上中旬猪价仍有上行动力。随着南方腌腊需求进入高峰期,消费端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显现,猪价有望继续震荡上行。然而,进入12月后,大型养殖集团通常会加快出栏进度以完成年度计划,叠加二次育肥猪源陆续上市,市场供应压力将重新加大,价格可能出现阶段性回落。
  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当前应保持理性,科学安排出栏节奏。建议在11月上中旬分批出售体重适中的生猪,避免扎堆在12月集中出栏,从而错开供应高峰,争取更好的销售价格。对于参与二次育肥的养殖户,需警惕当前补栏成本已明显上升,后续价格波动风险加大,不宜盲目追高,应结合自身资金状况和市场预判谨慎操作。
  屠宰及加工企业则可考虑在11月中下旬适时进行原料储备,此时价格尚未达到峰值,供应相对稳定,有利于控制成本。同时,应密切关注冻品出库动态,合理调配库存,防止因库存积压造成资金周转压力。
  总体来看,这一轮猪价回升是季节性消费回暖、养殖端惜售情绪升温以及阶段性供需错配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市场信心有所恢复,但产能总体过剩的基本面仍未改变。养殖户既要把握当前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也要增强风险意识,避免非理性决策。唯有理性应对市场周期变化,才能在复杂的行情中实现稳健经营,推动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