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即将结束,这个被业内称为“最难熬”的月份终于迎来尾声。令人欣喜的是,生猪市场正逐步走出低谷,猪价抬头的迹象愈发明显。从近期走势来看,下跌时间逐渐缩短,而上涨周期不断拉长,市场情绪由悲观转向谨慎乐观。目前,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小幅回升至11.89元/公斤,距离关键的12元/公斤(即6元/斤)关口仅一步之遥。这一轮反弹是否具备持续性?答案正在逐步明朗。
  本轮猪价回升的核心动力之一,是大猪供应的持续紧张。尽管整体生猪出栏量充足,但适重大猪却相对稀缺。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前期由于猪价长期低迷,养殖户普遍选择提前降重出栏以减少亏损,导致大猪存栏被大量消耗;同时,部分养殖场因成本压力被迫提前出售体重偏大的生猪,进一步加剧了大猪的供给缺口。进入10月下旬后,随着气温骤降,肉类消费需求迅速升温,猪肉在牛羊肉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展现出更高的性价比,尤其是肥瘦相间的大型白条猪更受市场欢迎。
  当前,大猪与标猪之间的价格差距已明显拉开,多数地区价差达到每公斤0.8至0.9元,部分地区甚至突破1元。这种价差直接刺激了养殖户惜售挺价的心理,也推动屠宰企业提价收购。更重要的是,大猪的生长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快速补栏,这意味着供需错配的局面还将延续一段时间。而大猪价格的上涨,又反过来带动了标猪行情的回暖,形成良性循环,为整体猪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供应端的变化,消费端的积极信号也在不断释放。随着冬季临近,传统肉制品加工需求即将全面启动。南方地区的腌腊高峰通常从11月中下旬开始,居民家庭和作坊将集中采购猪肉制作腊肉、香肠等年节食品;与此同时,北方地区也将迎来灌肠、炖肉等季节性消费高峰。这些集中且刚性的需求,将在未来两个月内显著提振猪肉市场的整体销量,成为拉动猪价的重要引擎。
  市场情绪方面,此前因猪价屡创新低所引发的恐慌心理正在减弱。进入10月以来,尽管一度跌破前期低点,但随后价格迅速企稳并开启震荡上行模式,增强了养殖主体的信心。只要后续不出现大规模恐慌性抛售或集中上量的情况,猪价有望维持‘小步慢涨’的节奏。目前来看,二次育肥群体已开始积极入场,通过压栏增重等方式阶段性截留生猪供应,进一步缓解了短期出栏压力。
  然而,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猪价大幅冲高的空间依然受限。从生产周期推算,今年四季度的生猪出栏总量并不低,能繁母猪存栏和二季度仔猪出生数量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基础产能依然充裕。当前的价格回升更多是结构性调整的结果——即大猪紧缺叠加消费预期改善所致,并非整体供需格局的根本扭转。那些被二次育肥截流的生猪并未消失,而是延迟出栏,意味着后期供应压力或将重新积聚。因此,猪价在逼近6元/斤后,大概率将进入区间震荡状态,短期内难以实现持续大涨。
  尽管如此,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已经显现:猪价最黑暗的时期已经过去。回顾整个10月,之所以被称为‘最难熬’,是因为多重利空因素集中爆发——前期积压的出栏任务集中释放,叠加‘双节’过后消费疲软,以及气温尚未完全转冷带来的需求真空期,导致供大于求,价格屡创新低。如今,随着天气转寒、消费回暖、二次育肥活跃,市场底部已基本探明。展望四季度,在传统消费旺季的支撑下,只要行业保持理性出栏,避免踩踏式抛售,猪价有望在波动中稳步抬升,整体重心或将温和上移。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