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科学家在基因编辑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一种能够完全抵抗传统猪瘟的基因编辑猪被成功培育,为全球养猪业带来新的希望。据《金融时报》报道,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罗斯林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CRISPR-Cas9‘基因剪刀’技术,对猪只受精卵的DNA进行精准编辑,随后将其植入代孕母猪体内,最终诞生了具备抗病能力的基因改造小猪。这一成果不仅标志着动物疾病防控进入新阶段,也为应对更复杂的非洲猪瘟提供了可行路径。
  传统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虽不感染人类,却对养猪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该病传播迅速、病毒耐受性强,可在野猪与家猪之间交叉传播,导致大规模疫情暴发。历史上,1990年代末荷兰爆发猪瘟,被迫扑杀约1100万头猪,经济损失高达23亿美元;2018年日本时隔26年再现疫情,即便实施疫苗接种,仍不得不扑杀超过13万头生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动物健康专家狄加度指出,2025年日本与印尼再次出现疫情,凸显了该疾病跨境扩散的巨大风险,持续威胁全球数亿头猪只的安全。
  此次罗斯林研究所的突破在于,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手段,精准破坏了病毒复制所依赖的关键蛋白质,使猪只从根本上无法被传统猪瘟病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这些基因编辑猪在生长发育、生理健康等方面未表现出任何异常,且具备完全的抗病能力。研究合著者西蒙·里利寇表示:‘这项研究充分展示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提升动物健康水平和推动可持续农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相关论文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生物技术趋势》(Trends in Biotechnology)。
  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的应用前景不仅限于猪只。科学家认为,相同的基因编辑原理有望拓展至牛、羊等其他家畜,用于防范类似病毒的侵袭。尽管现有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疫情,但由于接种覆盖率不足、成本高昂及病毒变异等因素,许多国家仍依赖扑杀作为主要防疫手段。剑桥大学先天免疫学与兽医学教授克莱尔·布莱恩指出,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缺乏推动大规模疫苗接种的动力,而基因编辑技术若能降低成本并实现稳定遗传,或将成为更具效率的长期解决方案。
  然而,技术推广仍面临社会与政策层面的挑战。欧洲公众对基因改造生物普遍持谨慎甚至抵制态度,这可能严重阻碍基因编辑猪的商业化应用。欧洲畜牧业与肉品贸易联盟副主席布尔坦言,在传统猪瘟已近乎根除的欧洲,行业更关注投资回报率,对新技术采纳意愿较低。相比之下,亚洲和拉丁美洲等仍饱受猪瘟困扰的地区,则对该技术表现出更高的兴趣与期待。专家预测,若未来能将相同技术应用于更具杀伤力的非洲猪瘟防控,其意义将更加深远。
  事实上,中国科研团队在此领域也已有重要探索。吉林大学欧阳红生教授课题组早前采用RNA干扰(RNAi)结合CRISPR/Cas9定点整合的技术路线,成功培育出具有抗猪瘟能力的基因编辑猪。这类猪只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显著减轻临床症状并降低死亡率,且抗病特性可稳定遗传给后代。但与罗斯林研究所的成果相比,其防护效果尚未达到‘完全免疫’的程度,表明技术仍有优化空间。这一系列研究共同表明,基因编辑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或将重塑全球畜牧业的疫病防控体系。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