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下旬,国内生猪价格迎来显著回升。根据对全国27个省份的猪价数据统计,10月28日全国平均猪价达到每斤6.09元,较前一日上涨0.11元,涨幅达1.8%,连续两日实现全面上涨,且首次突破6元/斤的重要心理关口,创下近24天以来的最高水平。此次上涨标志着市场情绪的明显回暖,也显示出供需关系正在发生阶段性转变。尽管当前价格仍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比下跌30.3%(减少2.64元),为近六年同期最低,但此轮反弹释放出积极信号,表明市场在经历长期低迷后正逐步企稳。
从区域表现来看,本轮上涨呈现全国性特征。全国27个监测省份全部实现猪价上扬,无一下跌,其中23个省份猪价突破6元/斤,较前一日增加4省;更有15个省份整体均价站上6元以上,数量较昨日增加6省。区域间价格分化依然存在:海南以每斤7.0元位居全国首位,上海、浙江、福建紧随其后,均达到6.5元;而广西则以5.6元/斤处于相对低位。这一格局反映出南方主销区消费支撑较强,叠加运输与养殖成本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区域价差。值得注意的是,多地养殖户惜售情绪增强,屠宰企业收猪难度加大,被迫提价抢购,进一步推高了市场价格。
本轮猪价反弹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涌益咨询数据显示,截至10月24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11.81元/公斤,周环比上涨0.63元/公斤,虽同比仍大幅下滑5.74元/公斤,但短期趋势已由跌转涨。尤其在10月中旬之后,二次育肥需求明显回升。开源证券统计指出,在10月10日至20日期间,二次育肥占实际销量比重升至2.09%,环比提升1.07个百分点;相应地,二育栏舍利用率也攀升至44.8%,环比增长12.8%。这部分投机性需求的回归,截留了原本流向屠宰企业的生猪资源,导致供应紧张,成为推动后期猪价加速上涨的关键动力。
然而,行业整体仍深陷亏损泥潭。截至10月25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1.83元/公斤,虽周环比增长5.4%,但同比降幅高达32.7%,处于历史低位区间。据测算,外购仔猪育肥模式下,每头猪平均亏损达289.07元,自繁自养模式也亏损185.68元/头,亏损程度较上月进一步扩大。这说明当前的价格反弹尚不足以扭转全行业的经营困境。华福证券分析认为,本轮上涨主要受季节性消费需求回暖和二次育肥情绪升温驱动,但随着成本抬高,二育进场的持续性有待观察。长期来看,持续亏损将加速产能出清,叠加政策层面对大型养殖企业产能扩张的限制,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去产能周期,从而为未来猪价中枢上移奠定基础。
从上市公司业绩表现看,行业分化加剧。在已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的14家上市畜牧企业中,海大集团、大北农等8家企业营收实现同比增长,其中邦基科技增幅高达155%;而温氏股份、通威股份等6家则出现营收下滑,罗牛山同比下降36.8%。净利润方面,11家企业保持盈利,晓鸣股份利润同比增长超20倍,展现出强劲的成长性;但通威股份、新五丰、民和股份陷入亏损,新五丰净利同比锐减逾11倍。第三季度尤为严峻:巨星农牧由去年同期盈利3.04亿元转为阶段性亏损,资产负债率攀升至历史高位;温氏股份单季营收259.37亿元,同比下降9.76%,归母净利润17.81亿元,同比缩水65.02%,养猪业务已逼近盈亏平衡线,肉鸡业务的复苏难以弥补猪肉板块的利润塌陷。
综合来看,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尽管短期内猪价成功突破6元大关,展现出一定的反弹韧性,但行业普遍亏损的局面仍未改变。东方证券指出,当肥猪价格接近11元/公斤、7公斤断奶仔猪价格跌至150元左右时,往往预示着市场将自发启动去产能进程。叠加政策端对头部企业产能管控趋严,未来供给收缩的可能性正在上升。若能实现有效去化,或将为下一轮猪周期的开启积蓄动能。对于从业者而言,如何在寒冬中稳健运营、优化结构,将成为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