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至的临近,一年一度的腌腊季悄然开启,成为四季度猪肉消费的重要驱动力。近期,全国多地迎来冷空气降温,气温逐步走低,为传统的腊肉、香肠制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猪肉消费随之升温。在需求端回暖的同时,生猪供应压力有所缓解,共同支撑了猪肉市场价格的企稳回升。然而,在供需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未来价格走势将如何演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价格走势来看,10月份猪肉市场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运行特征。据Mysteel农产品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全国白条猪肉平均价格为15.54元/公斤,虽然较月初下降3.36%,但自10月19日触底反弹以来,已累计上涨1.15元/公斤,涨幅达7.99%。这一波回暖趋势表明,随着天气转冷和节日临近,终端消费活力正在逐步释放,市场信心有所恢复。
在消费端,西南地区作为传统腌腊核心区域,其市场需求变化尤为关键。四川和重庆等地的屠宰企业已开始感受到旺季前的积极信号。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代表性企业在腌腊高峰期的日均屠宰量达到8443头,相较10月份日均5719头增长了47.63%;重庆市场的增幅更为显著,达到54.89%。这反映出一旦气温降至适宜水平,居民家庭和加工企业将迅速启动腌制活动,带动猪肉采购集中放量。
批发市场方面,继国庆假期后,主要城市白条猪到货量持续攀升。例如,苏州南环桥市场第43周到货量约2756头,上海西郊国际则高达6040头,环比均呈现增长态势。低温环境刺激了终端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提升了批发商的备货积极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到货量的增长速度略快于实际消费需求的复苏节奏,说明市场仍处于预期前置阶段,真实消费的全面回暖还需进一步观察。
食品加工环节同样释放出积极信号。Mysteel农产品通过电话调研了解到,西南地区的腊肉加工厂已陆续开始备货,对五花肉、二刀肉等适合腌制的部位需求明显上升。业内普遍预计,当气温稳定降至10℃以下时,大规模的家庭式腌腊活动将全面展开。受此影响,今年腌腊季的启动时间可能早于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前拉动猪肉需求。
展望后市,猪肉价格具备季节性回升的基础,但上涨空间或将受到多重因素制约。一方面,当前猪肉价格处于相对低位,降低了家庭和加工企业的成本,有利于刺激边际消费,整体消费量有望超过去年水平。同时,由于农历闰月的影响,2025年春节时间推迟,腌腊消费周期被拉长,需求高峰或趋于平缓分布,避免短期内价格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供给端的压力不容忽视——根据前期能繁母猪存栏和新生仔猪数量推算,11月至12月生猪出栏量将持续增加。若腌腊需求推动价格上涨,养殖企业及二次育肥户可能趁机集中出栏,从而抑制价格上行空间,甚至引发‘冲高回落’的行情。
总体来看,随着腌腊季的到来,猪肉市场正步入一年中的消费旺季。低温天气、节日氛围与较低的价格基数共同构成了本轮消费回暖的基础。尽管供应压力依然存在,限制了价格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但在阶段性需求拉动下,猪肉价格有望维持稳中偏强运行态势。接下来,市场需密切关注气温变化、屠宰节奏以及养殖户出栏心态的转变,这些因素将决定本轮季节性行情的高度与持续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