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市场价格出现企稳回升迹象,现货价格止跌反弹,期货市场也同步走强。截至10月21日,生猪期货主力2601合约较前一周五上涨约5%,市场情绪有所回暖。然而,这轮价格上涨并非供需格局的根本性转变所致,而是由库存压力缓解、结构性缺猪显现、消费需求边际改善以及屠宰企业低位建库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阶段性反弹。当前行业整体仍处于产能偏高、供给宽松的状态,猪价能否持续上行仍有待观察。
从供给端来看,前期积压的活体库存正在逐步消化,出栏节奏明显加快。数据显示,近期全国生猪平均出栏体重已降至128.25公斤,环比下降0.23公斤。这一下降趋势表明,养殖主体在国庆节前后加速出栏,释放了此前因压栏而积累的供应压力。出栏体重的回落不仅意味着市场对后市预期趋于谨慎,也反映出养殖户主动去化库存的行为,从而减轻了短期市场的供给负担,为猪价企稳提供了支撑基础。
与此同时,市场上开始显现出结构性‘缺猪’的现象。肥猪(体重150公斤及以上)与标猪之间的价差显著扩大,多地价差已达0.7至1.7元/公斤,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前期积压的大猪已被大量消化,当前市场上大体重生猪供应趋紧。在此背景下,部分养殖户看到边际增重利润再度显现,尤其是170公斤以内的生猪仍具备一定的增重空间,因此选择继续育肥、推迟出栏,这种压栏增重行为在短期内减少了市场供应量,进一步对猪价形成支撑。
需求端的回暖也为本轮反弹注入动力。经过前期持续下跌,白条猪肉均价已跌至近四年来的低点,价格优势明显增强。相比之下,猪肉与鸡肉、牛肉等其他动物蛋白产品的比价关系发生逆转,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猪肉与鸡肉价格持平的情况。不少商超趁机推出‘五花肉7.6元/斤’‘后腿肉7元/斤’等促销活动,有效刺激了家庭消费和餐饮渠道的采购意愿。终端需求的提升带动了白条订单增加,进而促使屠宰企业加大收购力度,形成了‘需求上升→屠宰增加→毛猪采购增多→猪价上涨’的正向循环。
此外,屠宰企业的低位建库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托底了猪价。当生猪价格跌破行业现金流成本线(约11.5元/公斤)时,部分屠宰企业判断未来价格有望回升,因而启动冻品分割入库策略,提前储备低价原料。这类操作不仅吸收了部分过剩产能,也在心理层面增强了市场信心,减缓了价格进一步下探的速度和幅度。
尽管当前猪价呈现反弹态势,但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多为短期或阶段性利好。例如,压栏增重本质上是将当前供应压力延后,并未真正减少未来出栏总量;一旦后期集中出栏叠加需求疲软,反而可能引发价格‘二次探底’。同时,随着猪价回升,屠宰企业冻品入库的积极性将减弱,消费需求的增长也可能趋于饱和。更为关键的是,从产能角度看,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相对高位,这意味着未来生猪出栏量仍将维持充裕状态,行业整体供大于求的基本面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综上所述,本轮猪价反弹是在多重短期因素共振下的修复性行情,反映出市场在深度调整后的自我平衡机制。然而,真正的价格反转仍需依赖产能的实质性去化。只有当能繁母猪数量持续下降并稳定在合理区间,供需关系实现再平衡,猪价才有可能迎来可持续的回升。在此之前,市场参与者应保持理性,警惕短期情绪波动带来的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