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和鸡蛋,曾被戏称为“难兄难弟”,两者在年初携手回暖,市场一度寄予厚望。然而好景不长,这对“兄弟”很快分道扬镳——鸡蛋价格再度回落,甚至有探底趋势;而生猪价格却在短暂回调后迅速反弹,强势重返11.5元/公斤以上,并持续攀升,仿佛踩下了油门,势头迅猛。这一反差引发广泛关注:为何同属产能过剩的品种,走势却大相径庭?
  事实上,无论是蛋鸡还是生猪,当前都面临着相似的结构性难题——产能高企、去化缓慢、消费疲软。以鸡蛋为例,目前全国蛋鸡存栏量仍处于近五年来的高位水平,淘汰节奏远不及预期,而终端市场需求并未同步回暖,导致供应压力持续累积,蛋价因此再度承压下行。生猪行业同样未能摆脱这一困境。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达4042万头,仅比6月减少1万头;8月微降至4038万头,去化提速至4万头;9月进一步下降至4035万头,环比减少3万头。尽管去化进程有所加快,但整体速度依然偏慢,产能压力依旧沉重。
  那么,在基本面并未根本改善的情况下,猪价为何还能持续上涨?答案在于两个关键因素的“抬头”:一是二次育肥情绪回升,二是市场对四季度消费预期的转变。首先,二次育肥作为影响猪价的重要非基本面力量,在本轮行情中再次扮演了推手角色。今年10月中旬,猪价一度跌至四年新低,触发了部分养殖户的抄底心理。与此同时,近期肥猪与标猪之间的价差显著拉大,形成了明显的套利空间,刺激二次育肥户积极入场,大量截留本应出栏的标猪,短期内缓解了市场供应压力,推动猪价快速上行。
  其次,消费预期的转变也成为支撑猪价的重要动力。此前,市场普遍对四季度猪肉需求持谨慎态度,但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大幅降温来袭,尤其是北方多地一夜入冬,气温骤降明显提振了肉类消费需求。炖肉、腌腊、火锅等季节性消费场景陆续开启,带动猪肉采购意愿上升,养殖端和贸易商信心随之增强,市场情绪由悲观转向乐观,进一步助推价格上涨。这种由天气变化引发的需求回暖,虽然具有短期效应,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短期供需格局。
  然而,这场上涨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从长期来看,当前的上涨更像是建立在情绪与博弈之上的‘脆弱繁荣’。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高达4.368亿头,同比增加986万头,增幅达2.3%。这意味着即便进入传统消费旺季,市场仍将面临巨大的供应基数。如果下游需求没有超预期增长,供大于求的基本面难以扭转。更值得警惕的是,二次育肥虽能短期缓解压力,实则只是将供应推迟,并未真正消化过剩产能,反而可能形成‘堰塞湖’效应——一旦市场情绪逆转,压栏猪集中出栏,极易引发价格断崖式下跌。此外,过度依赖二次育肥还可能导致旺季需求被提前透支,出现‘钝刀子割肉’式的缓慢下行,最终导致旺季不旺,行情受压制。
  综上所述,当前猪价的强劲上涨并非源于供需关系的根本改善,而是由二次育肥的投机行为和季节性消费预期共同推动的结果。这种上涨来得迅猛,但也暗藏风险。未来行情能否持续,取决于消费的实际恢复程度以及市场情绪的稳定性。若后续缺乏实质性需求支撑,当前的涨势或将难以为继,甚至为下一波深度调整埋下伏笔。养猪业的周期性波动仍在继续,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