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假期期间,全国生猪市场并未迎来传统消费旺季应有的上涨行情,反而呈现出“旺季不旺”的尴尬局面。主流地区生猪成交价维持在11.0至12.2元/公斤之间,川渝部分地区甚至跌破11元大关。节后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价格持续下探。据我的农产品网数据显示,10月22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已跌至10.95元/公斤,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38.96%,部分低价区域报价低至9.80元/公斤。与此同时,生猪期货市场也表现低迷,主连合约于10月13日最低触及11120元/吨,创下上市以来新低。成交量与跌幅同步扩大,反映出市场对后续供需格局的悲观预期正在加速释放。
当前生猪期现货价格共振下跌,并非由单一因素引发,而是多重压力叠加的结果。首先是长期积累的产能过剩问题仍未缓解。尽管农业农村部自年初以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强调企业应合理淘汰能繁母猪、控制肥猪出栏体重、减少二次育肥行为,并严控新增产能,但政策传导存在滞后性,实际去产能进度缓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联合相关部门召开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这是年内第三次聚焦生猪领域的高层会议,也是政策力度最明确的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双重100万头”调控目标——要求全国前25家大型养殖企业在2026年1月底前合计削减能繁母猪存栏100万头。以这25家企业约1100万头的能繁母猪基数计算,相当于整体削减近10%,占全国总量的2.5%左右,政策力度空前。
然而,由于2024年以来行业连续盈利约一年半时间,多数养殖主体仍抱有观望心态,主动减产意愿不足,导致产能去化速度远低于预期。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量达5.2992亿头,同比增加962万头,增长1.8%,增速较上半年提升1.2个百分点,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增长。同期猪肉产量为4368万吨,同比增长3.0%。截至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达4.368亿头,同比增长2.3%;能繁母猪存栏为4035万头,虽同比微降0.7%,但仍处于4000万头以上的高位水平。按照《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的标准,全国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为3900万头,当前存栏量为其103.3%,虽仍在绿色调控区间上限内,但已显现出阶段性偏高的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行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平均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已从过去的24头上升至26头以上,部分龙头企业接近29头,这意味着即使母猪数量不变,出栏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进一步延长了去产能周期。
供应端压力持续累积的同时,需求端却始终未能有效提振。9月以来,生猪现货价格加速下行,多地产区价格已跌破行业平均成本线。为减少亏损,规模养殖场普遍采取降重加速出栏策略,部分企业因节前出栏计划未完成,节后集中释放出栏任务,日均出栏量环比增加约3%。小型养殖户则在悲观情绪影响下出现恐慌性抛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与此同时,屠宰企业开工率和屠宰量却呈现阶段性回落,反映出终端消费支撑乏力。尽管当前毛猪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标肥价差开始走扩,尤其是175公斤以上的大体重生猪价格优势显现,吸引部分二次育肥资金入场,短期内形成一定托底效应,但从整体来看,二育行为仅能起到缓冲作用,难以扭转供强需弱的根本格局。
展望后市,生猪市场仍将面临严峻挑战。短期内,在养殖端全面亏损、市场情绪低迷的背景下,现货价格或将继续弱势震荡,期货市场也将跟随现货调整基差。进入四季度,随着天气转冷,南方地区腌腊、灌肠等传统消费将逐步启动,理论上会对猪价形成阶段性支撑。然而近年来,所谓的‘消费旺季’屡屡落空,今年‘旺季不旺’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加之12月是各大养殖企业冲刺全年出栏目标的关键时期,不排除出现集中放量的情况,届时市场供应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即便有季节性需求回暖,也难以抵消供给端的惯性增长。综合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生猪市场大概率维持‘供应增量大于需求增量’的格局,猪价或将长期徘徊在成本线以下。后续需重点关注养殖企业的出栏节奏变化以及二次育肥的持续性动向,这些将成为影响短期价格波动的重要变量。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