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市场持续承压,价格一路走低,已跌至近四年来最低水平。国庆节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猪价跌破每斤6元大关,部分地区甚至降至5元左右,养殖行业整体陷入亏损状态。即便是具备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也难以幸免。数据显示,部分大型养殖企业8月份的平均养殖成本在每斤5.85元至6.2元之间,而当前市场价格已低于这一区间,普遍面临亏损压力。然而,在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仍有少数管理精细的养殖场将成本控制在每斤4.8元左右,展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面对如此严峻的行情,养殖户普遍关注:当前猪价是否已经触底?是否适合抄底入场?未来又该如何科学应对?
  本轮猪价持续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自9月以来,养殖端集中出栏现象明显,生猪供应量大幅增加,但终端消费却未能同步回暖,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价格加速下滑。进入10月,由于前期出栏计划未完成,大量生猪推迟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10月13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2.9元,同比降幅接近30%,创下四年新低。与此同时,能繁母猪存栏量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仍处于高位,叠加养殖效率提升——如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和仔猪成活率的持续优化——未来六个月的理论出栏量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对猪价形成持续压制。
  展望未来半年,猪价走势预计将呈现震荡下行的格局。10月份,随着出栏高峰延续,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可能继续探底。进入11月,随着二次育肥需求回升以及天气转冷带动的消费回暖,猪价有望出现阶段性反弹。然而,到了12月,受南方腌腊旺季提前备货和集团化养殖场集中出栏的双重影响,供应压力再度上升,价格可能再次回落。预计今年第四季度生猪均价将在每公斤11.0元至11.8元区间内波动。进入2025年,1月份节日效应消退,需求减弱,猪价或再度下探;2月因春节前集中采购,价格或将获得一定支撑;但节后3月又将迎来新一轮回调。总体来看,明年上半年猪价大概率维持低位运行,行业去产能进程才刚刚起步,市场调整仍在持续深化。
  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中小型养殖场更应注重生存能力的提升。首要任务是强化现金流管理,避免因价格长期低迷导致资金链断裂。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产成本控制,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加强疫病防控等手段,切实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在兽药、疫苗等投入品的选择上,应坚持质量优先、性价比兼顾的原则,杜绝因贪图低价而影响猪群健康和生产效率。此外,中小场户可积极探索生猪期货等金融工具,用于对冲价格波动风险,或与周边养殖户建立合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助、联合议价,增强整体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部分大型养殖企业在盈利周期中实现了规模扩张,但其高负债运营模式在当前行情下面临严峻考验。相比之下,中小养殖场虽然缺乏规模效应,但决策灵活、转型迅速,在行业低谷期反而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不盲目跟风压栏或扩产,也不因短期亏损而轻易退出。回顾行业发展历程,每一次深度调整都伴随着一轮洗牌,既有退出者,也有逆势成长的坚守者。那些能够在低谷期稳扎稳打、精耕细作的养殖主体,往往能在下一个周期到来时率先迎来转机。
  猪价的周期性波动是生猪行业的基本特征,当前的低迷阶段不仅是对养殖者经营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推动行业从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契机。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养殖户既要保持清醒头脑,理性看待价格波动,也要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唯有通过持续提升管理水平、优化生产结构、科学安排出栏节奏,才能在周期的起伏中站稳脚跟,积蓄力量,迎接下一个上升周期的到来。寒冬虽长,但曙光终将显现,坚持到底的养殖者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