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现代化猪场,无论是与技术人员交流,还是参与日常生产管理,都会频繁接触到大量专业术语。这些词汇不仅是行业沟通的基础,更是科学化、精细化养殖的核心工具。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就如同掌握了猪场运行的‘通用语言’,能够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从生产指标到饲养阶段,从繁殖技术到疾病防控,每一个名词背后都承载着重要的管理逻辑和技术内涵。
  衡量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一系列核心生产性能指标。其中,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是评估母猪繁殖能力的黄金标准。例如,PSY达到25意味着一头母猪一年可产出25头健康断奶仔猪,而行业领先水平已突破28头。与此相关的MSY(每头母猪每年出栏肥猪数),则更全面地反映了从出生到上市的整体成活率和经济产出,因为它计入了保育与育肥阶段的损耗。LFY(每头母猪年提供产仔窝数)通常维持在2.3至2.4之间,体现母猪的繁殖节奏是否高效。此外,料肉比(FCR)直接关联饲料成本,数值越低代表饲料转化效率越高,当前育肥猪的平均料肉比约为2.5至2.8:1。背膘厚度则是通过超声波测定母猪体况的重要参数,用于精准调控饲喂量,避免过肥或过瘦影响繁殖表现。
  猪只的一生被划分为多个明确的生长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名称和管理要求,构成了养猪生产的‘生命周期流水线’。种猪泛指用于繁殖的公猪和母猪;后备猪则是尚未参与配种但已被选留为种用的青年个体;经产母猪则指已完成一次及以上分娩的成熟母猪。新生仔猪在哺乳期完全依赖母乳,直到21至28日龄断奶。断奶后进入保育阶段,这一时期猪只免疫力较弱,环境控制尤为关键,通常在保育舍中饲养至约10周龄。随后转入育肥舍,成为以增重为主的育肥猪,直至达到出栏体重。产房作为母猪分娩和哺乳的核心区域,对温度、湿度和卫生条件有着极高的要求,是保障仔猪成活率的关键环节。
  繁殖管理直接决定猪场的可持续发展。‘发情’是母猪进入可配种状态的生理信号,典型的‘静立反应’——即当人为按压背部时母猪站立不动、耳朵直立——标志着最佳配种时机。若配种后约21天母猪再次出现发情,则称为‘返情’,提示可能存在配种失败或妊娠早期流产等问题。‘空怀’指母猪未怀孕的状态,缩短空怀期是提高繁殖效率的重要目标。妊娠诊断则通过B超检测或行为观察,在配种后18-30天确认是否成功受孕。初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母猪产后前三天分泌的乳汁,富含免疫球蛋白和能量,新生仔猪必须在出生后6小时内摄入足量初乳,才能建立被动免疫,抵御外界病原侵袭。
  疾病防控是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核心。蓝耳病(PRRS)由病毒引起,导致母猪流产、仔猪呼吸困难,被称为猪场‘头号传染病’。猪瘟与非洲猪瘟虽名称相似,但病原不同,后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发,传染性强、死亡率极高,属于国家强制扑杀的烈性疫病。PED(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高致死率的病毒性肠道病,尤其对哺乳仔猪威胁巨大。支原体感染引发喘气病,常作为呼吸道综合征的‘启动器’;圆环病毒2型则会导致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并造成免疫抑制。副猪嗜血杆菌病多继发于蓝耳或圆环病毒感染,引起关节炎、心包炎等浆膜病变。为此,‘生物安全’成为防控基石,涵盖人员进出管理、车辆消毒、引种隔离等全流程措施。‘全进全出’制度通过整栋清空、彻底清洗消毒,有效阻断病原传播链。而在非洲猪瘟暴发时,‘精准拔牙’策略则强调快速识别并清除感染点,配合严格封锁,力求最大限度保护健康猪群。
  日常管理中的操作细节同样依赖专业术语指导。‘教槽料’是一种专为哺乳后期和断奶仔猪设计的高营养、易消化饲料,帮助仔猪顺利实现从乳汁到固体饲料的过渡,减少断奶应激。‘脱霉剂’被广泛添加于饲料中,用于吸附或分解玉米等原料中的霉菌毒素,防止中毒和免疫抑制。‘应激’是指猪只因转群、环境突变、惊吓等因素产生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容易诱发疾病,需通过平稳操作加以规避。‘诱情’则是通过公猪接触、合栏或环境刺激等方式,促进后备母猪或空怀母猪提前发情,提升配种效率。‘三点定位’是一项基础调教技术,通过训练使猪只在固定区域排便、采食和休息,有助于保持栏舍干燥整洁,降低疾病风险。
  这些术语不仅仅是行业黑话,更是现代养猪业走向标准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标志。掌握它们,不仅有助于与兽医、营养师、生产主管等专业人员高效沟通,更能深入理解各项管理措施背后的科学依据。无论您是猪场管理者、技术人员,还是养殖学习者,熟悉这套‘猪场语言体系’都将为您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实现更高产、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养殖目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