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猪场中,母猪的生产表现直接决定了整个猪场的经济效益。而其中,哺乳期母猪的饮水量是影响其泌乳能力、采食水平以及仔猪成活率的核心因素之一。充足的饮水不仅有助于维持母猪的正常代谢,更能显著提升奶水产量,从而保障仔猪的健康成长。因此,科学管理饮水系统、优化饮水策略,已成为提升母猪繁殖性能的重要课题。
首先,确保母猪能够获得适宜温度和充足流量的饮水至关重要。研究表明,母猪最理想的饮水温度应控制在13℃至20℃之间。水温过低易引发消化道不适甚至腹泻,而水温过高则会显著降低母猪的饮水欲望。此外,饮水器的安装高度也需根据母猪体型进行合理设置,通常经产母猪的饮水器高度建议设定在64厘米左右,以保证其自然站立时能轻松饮水。水压方面,每分钟出水量应保持在1.8到2.0升之间,过低会导致饮水时间延长、产生厌倦感,过高则可能惊吓动物,影响饮水行为。
在猪场建设初期,水线系统的规划设计同样不可忽视。主供水管道应深埋地下至少一米,并包裹保温材料,以有效避免外界气温波动对水温的影响。北方地区冬季严寒,防冻措施必须到位;而南方许多猪场常误以为无需考虑冬季问题,导致夏季主水管因埋设过浅或暴露于阳光下,造成水温过高,进而抑制母猪饮水量。为此,应在设计阶段就将不同生长阶段猪只的供水线路分开,并加装减压阀,实现精准化、差异化供水管理。
水质的优劣同样直接影响母猪的饮水意愿。猪对水中异味极为敏感,尤其是铜、铁等重金属含量超标时,会明显减少饮水行为。为确保水质安全,欧洲多数先进猪场均实行每年两次的定期水质检测制度,检测结果不仅是水源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成为兽医制定健康管理方案的关键参考。国内猪场也应逐步建立类似的监测机制,从源头保障饮水质量。
要真正提升哺乳母猪的饮水量,必须结合其生理节律和饲喂策略进行综合调控。研究发现,母猪的饮水量与其采食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合理的分餐饲喂方式可有效刺激食欲和饮水需求。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母猪容易出现热应激,导致采食下降、泌乳不足。此时,可根据母猪体内饥饿激素与胰岛素的分泌规律(与人类相似),采取分时段精准饲喂方案:早上6:30提供全天饲料总量的40%,上午9:30补充30%,中午11:30再喂20%~30%,最后在下午5:30给予剩余的10%。这种安排既能顺应母猪的生理节奏,又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日均摄入量。
值得注意的是,仅靠饮水器往往难以满足哺乳母猪在热应激状态下的巨大饮水需求——此时其饮水量可能是平时的数倍。因此,建议在下午时段于食槽中额外添加清洁饮水,形成‘水餐’模式。由于母猪在下午和晚间不再进食,这一做法不仅能补充水分,还能促进夜间水分吸收。同时,饲养员可在下午1:00投喂后观察饲料是否被完全采食,并在3:30加水时检查食槽中的水是否已被喝完。若发现个别母猪饮水异常,应及时测量体温并排查健康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综上所述,提高哺乳母猪的饮水量并非单一环节的改进,而是涉及水温、水压、水质、设备布局及饲喂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调控,才能真正实现‘更多饮水→更多采食→更多奶水→更强仔猪活力’的良性循环,最终提升猪场的整体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