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同样是养牛,有人用配合饲料加牧草,有人执着于浓缩料,还有人干脆自己用盐和小苏打配,甚至用猪饲料喂牛?明明肉鸡、鹌鹑的饲料都能精准到克,怎么到了肉牛这儿,就好像进入了“凭感觉”时代?
其实,这种看似“乱”的现象,根源不在于饲料本身,而在于大多数养殖户习惯了算一笔“糊涂账”。他们只关注“明账”——今天买了多少料、花了多少钱、怎么省运费、压低人工费。却很少去算一笔更重要的“暗账”:这头牛每天到底长了多少肉?什么样的增重速度最划算?省下来的100块饲料钱,会不会让牛少长20斤肉,反而亏得更多?
为什么说“只控成本,不算效益”是最大的养殖误区?
在不少散户的认知里,因为肉牛养殖周期长(10-18个月),牛价行情又不稳定,所以“高成本等于亏本”。于是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降低成本上,却忽视了最重要的收益指标。
举个例子,很多养殖户反映,自家肉牛全程月增重连60斤都不到,可一聊起养殖,张口就是“这个月饲料省了200块”。至于“少长的肉按市场价折算了多少钱”,他们却很少能说清楚。这正是国内肉牛产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核心差距:随意配料、随意饲喂、随意上市。
现代养殖最核心的**“精准饲喂”**,在很多养殖场根本没有落地。大多数人只知道“牛吃了多少”,却不清楚“这些料到底转化成了多少肉”。——如果您有养殖方面的困扰,请致电咨询:张老师 15148097014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