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雨季的到来,对养猪业而言不仅是自然气候的挑战,更是一场对非洲猪瘟(ASF)防控体系的全面考验。持续降雨、高湿度环境和泥泞场地,使病毒在外界存活时间大幅延长,传统的生物安全措施面临失效风险。此时,病毒传播途径更加复杂,防控难度陡增。唯有深入理解雨季特有的四大挑战,并结合“精准拔牙”策略的精细化执行,才能在这场与病毒的赛跑中占据主动。
  首先,雨季显著延长了非洲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能力。在低温、潮湿且富含有机物的土壤、粪便或积水中,病毒可存活数周甚至更久。场区内的泥泞地面、积水角落、排水沟渠都可能成为潜在的‘病毒库’,极大增加了猪只通过接触污染物而感染的风险。其次,常规的生物安全防线在雨水冲刷下被严重削弱——消毒池中的药液被稀释,喷洒的消毒剂难以附着,车辆轮胎携带的含毒泥浆极易跨区传播。人员进出时雨鞋沾染的污物,也常常突破脚踏消毒盆的防护屏障。
  更为隐蔽的是,雨季带来了多元化的病毒传播路径。暴雨可能导致粪污系统倒灌,污染饮用水源;雨水径流则会将带毒粪便从一栋猪舍冲刷至另一栋,即便物理隔离存在,也无法完全阻断水媒传播。此外,鼠类、苍蝇等媒介动物因避雨而大量涌入干燥的猪舍,成为机械性传播病毒的‘帮凶’。与此同时,猪群长期处于潮湿、温差大、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免疫力普遍下降,对非洲猪瘟的易感性显著上升,进一步加剧了疫情暴发的可能性。
  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精准拔牙”作为当前控制非瘟局部暴发的核心手段,在雨季的应用更需严谨与高效。所谓‘精准拔牙’,即在疫情初现时迅速锁定感染个体,以最快反应、最严措施、最小范围清除传染源,避免全场清栏。其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细节的把控。例如,南方某3000头母猪场在梅雨季节发现一头育肥猪出现高烧与厌食症状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15分钟内上报,2小时内完成现场PCR检测并确诊阳性,实现了‘秒级响应’。随后,该场迅速划分红区(污染区)、黄区(警戒区)和绿区(安全区),利用彩条布与实体墙建立硬隔离,切断人员、物资交叉流动路径。
  在清除环节,该场采取‘点杀’方式,由专人穿戴全套防护装备,对5头确诊及密切接触猪只实施电击处死,并用不透水密封袋包裹尸体,表面消毒后通过专用密闭车辆沿铺满生石灰的路线运至场内焚烧炉即时处理。整个过程杜绝了任何可能的泄漏风险。同时,红区内每日两次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进行带猪消毒,外部通道铺设厚层生石灰吸湿消毒,并改造排水系统实现污染雨水独立收集与消杀。工作人员实行封闭管理,不得返回绿区。经过21天严密监控,其余区域未再出现新病例,最终仅损失25头猪,成功保住全场九成以上产能。
  然而,并非所有案例都能如此幸运。另有一养殖场在发现疑似病例后未及时送检,仅凭经验隔离病猪,导致三天内病毒已在舍内扩散。更致命的是,隔离仅靠警戒线标识,缺乏物理屏障,雨天人员鞋底携带的泥泞将病毒带入健康猪舍。后续还将病死猪简单掩埋于场地边缘,未考虑雨季地下水位上升问题,结果病毒随渗水扩散,造成持续性环境污染,最终疫情蔓延至全场,被迫清群处理。这一失败案例暴露了诊断延迟、隔离松散、无害化处理不当等致命漏洞。
  总结雨季非瘟防控的成功要诀,必须从多个维度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第一,升级生物安全体系:消毒池应加盖防雨或移入室内,关键通道使用生石灰等干粉类耐雨消毒剂;所有进场车辆须经高压冲洗,重点清理轮胎与底盘。第二,强化水源安全管理,定期检测井水、蓄水池水质,推荐采用二氧化氯或氯制剂进行持续水体消毒。第三,优化场区环境建设,确保排水通畅、雨污分离,对易积水区域及时硬化或铺设碎石。第四,提高监测频率与响应速度,尤其在雨季应增加巡栏次数,配合唾液学采样和快速检测设备,缩短确诊时间窗口。
  最后,一旦决定实施‘精准拔牙’,就必须做到雷霆出击、全程闭环。任何环节的犹豫或妥协——无论是隔离不严、处置拖沓,还是消毒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雨季是对猪场管理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它无情地放大每一个细微疏漏。真正的防控胜利,不仅依赖先进的技术与完善的预案,更在于团队能否在危机面前保持高度警觉与绝对执行力。唯有将每一个步骤做到极致,方能在风雨交加中守护猪场的生命线,为养殖业赢得宝贵的生存空间。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