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洲猪瘟(ASF)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暴发对生猪养殖业构成严重威胁,推动了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致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在疫苗研发方面,我国已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国药集团动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等六家单位联合研制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已正式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试验覆盖湖北、江西、河北、甘肃等多个省份,有效期至2027年7月13日。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基因缺失的弱毒活疫苗,不仅克服了病毒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还已完成生物安全评价申报,即将启动临床试验。此外,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已正式通过全球首个非洲猪瘟疫苗国际标准,标志着该领域标准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在检测技术方面,科研人员开发出多种高效、便捷的新型检测手段,显著提升了现场快速诊断能力。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的蓝色乳胶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操作简便、结果直观,适用于养殖场一线快速筛查。另一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AC-LAMP检测方法,结合单克隆抗体与等温扩增技术,无需提取病毒核酸即可实现现场可视化检测,极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同时,基于P10重组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也被成功开发,可用于大规模血清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国际上,美国加州大学研发的CIMNE-CRISPR系统整合磁性纳米颗粒与CRISPR技术,实现了对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检测,为未来精准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于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机制,国内多个研究团队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ASFV编码的I7L蛋白能够抑制STAT1蛋白的磷酸化过程,从而阻断IFN-γ介导的JAK-STAT信号通路,削弱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影响病毒的致病力。兰州兽医研究所郑海学研究员团队则系统解析了病毒在猪体内的感染靶细胞,确认脾脏是病毒载量最高的器官,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要感染目标。研究还表明,病毒可通过抑制这些靶细胞的凋亡程序,延长其在体内的存活时间,进而加剧病情发展和传播风险。这些发现为疫苗设计和药物干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尽管科研进展显著,非洲猪瘟防控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尚无全球公认的商业化疫苗投入使用,虽已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但距离大规模推广应用仍有距离。市场上部分所谓‘疫苗’缺乏科学验证,存在误导养殖户的风险。同时,非洲猪瘟病毒毒株呈现高度多样性,基因I型与II型之间的重组毒株已成为主要流行株,不同变异株在致病性、潜伏期和临床表现上差异明显,给诊断和防控带来巨大困难。此外,野猪作为天然宿主,活动范围广,跨区域迁移极易造成病毒扩散,尤其在我国边境地区构成潜在传播风险。
  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薄弱也是制约防控成效的重要因素。许多中小型养殖场及农村散户在人员管理、物资进出、车辆消毒等方面存在明显漏洞,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有效抵御病毒入侵。与此同时,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越南自2025年初以来已有28个省报告疫情,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也持续出现暴发案例,跨境传播压力不断上升,对我国边境检疫和野猪监测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应对上述挑战,必须构建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体系。首先,应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实行严格的分区管理制度,将养殖场划分为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并实施物理隔离与单向流动管理,杜绝交叉污染。所有进出车辆、人员和物资须经过彻底消毒,粪污需定期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次,建立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每日巡查猪群健康状况,定期采集环境样本检测病毒动态,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果断封锁疫点,扑杀感染群及同群猪只,空栏至少六个月,并经权威检测确认无病毒残留后方可复养。
  在养殖管理层面,推广‘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避免不同批次猪只混群饲养,降低交叉感染风险。通过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提升猪群整体免疫力。在区域协作方面,应推动联防联控机制建设,统一各地消毒、监测和技术标准,防止疫情局部蔓延。同时加强跨境防控,严格查验入境生猪及其产品,严厉打击非法走私行为,并加强对边境地区野猪活动轨迹和疫情状况的实时监控,切断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入的途径。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研攻关、政策支持、行业管理和基层执行的多方协同。随着疫苗研发持续推进、检测技术日益成熟以及对病毒机制的深入理解,未来有望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然而,在有效疫苗广泛应用之前,坚持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区域联动与国际合作,仍是当前最为现实和有效的防控路径。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