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但伴随关注而来的,是诸多误解和谣言。其中最典型的误区之一,便是认为非洲猪瘟可能演变为下一次人类大流行病。实际上,非洲猪瘟是一种专门感染野猪和家猪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其病毒并不会感染人类。科学研究已明确证实,该病毒对人类健康无害,也不会通过食用猪肉或接触猪只传播给人。因此,公众无需担心食品安全问题。然而,尽管人类不会患病,却可能在无意中成为病毒的传播媒介——例如通过衣物、鞋子或交通工具携带病毒,从而将疫情扩散至新的地区。目前,非洲猪瘟已在包括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若传入美国等尚未大规模感染的国家,将对养猪业、食品供应链及国民经济造成灾难性后果。
  另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是,认为非洲猪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疫苗防控。事实上,截至目前,全球尚无任何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未研发出经美国农业部(USDA)批准的商业化疫苗。非洲猪瘟病毒对猪群的致死率极高,部分毒株甚至可导致接近100%的死亡率。一旦发现疫情,唯一可行的控制手段就是扑杀所有感染猪只及其密切接触者,以彻底切断传播链。正因为‘治疗’几乎不可能,预防便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边境检疫、严格管控生猪调运、提升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是从源头遏制疫情的关键措施。可以说,在非洲猪瘟面前,‘防’远比‘治’更具现实意义。
  不少人还将非洲猪瘟与猪流感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称呼。这种理解存在根本性错误。猪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发热和打喷嚏,大多数病猪在一周左右即可康复,整体危害较轻。而非洲猪瘟则是由完全不同的非洲猪瘟病毒(ASFV)所致,属于DNA病毒,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和高死亡率。感染后的猪只常出现高烧、内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两者的病毒类型、传播机制和危害程度均截然不同,绝不能相提并论。准确区分这两种疾病,有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还有一种危险的误判是,认为经过加工的猪肉制品中,非洲猪瘟病毒会被杀死,因而不再具有传播风险。事实恰恰相反,非洲猪瘟病毒生命力极强,堪称‘环境耐受冠军’。它能在冷冻肉中存活数年,在腌制、熏制或风干的香肠、火腿、肉卷等加工食品中长期保持活性,甚至能耐受一定范围内的烹饪温度。这意味着,一块来自疫区的香肠或肉饼,可能在长途运输后仍携带活病毒,成为跨境传播的重要载体。正因如此,世界各国普遍实施严格规定:禁止旅客携带任何形式的猪肉制品入境。无论是自驾回国还是国际旅行归来,都应自觉遵守相关检疫法规,避免无意中带来疫情风险。
  最后,许多人认为非洲猪瘟只能通过直接接触病猪传播,只要不碰猪就安全。这种观点过于片面。除了直接接触活猪或猪肉产品外,病毒还能通过多种间接途径传播。例如,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运输车辆、养殖工具,甚至是工作人员的衣物和鞋子,都可能携带病毒并将其带入健康猪场。更复杂的是,某些软蜱类昆虫可作为生物媒介,在叮咬病猪后再叮咬健康猪时传播病毒。此外,病毒可在环境中存活数周甚至数月,使得人员流动成为潜在的传播链条。因此,从疫区返回后,建议至少等待五天才进入养殖场或畜牧区域,同时做好衣物清洗、鞋底消毒等防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为传播的可能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