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在中国持续蔓延,全球养猪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物安全挑战。病毒的高度传染性和高致死率使得防控工作刻不容缓。养猪管理专家约翰·加德强调,ASF的核心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因此,防范的关键在于实现‘零接触’目标。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堡垒式农场’建设方案,旨在通过层层设防、严格管理,将病毒拒之门外。
  在外部防线方面,访客管理是第一道屏障。任何非必要人员都应被禁止进入养殖区域,尤其是销售代表、设备供应商等流动人员。唯一例外是经过严格消毒程序后允许进入的生猪兽医。同时,建议在农场外围设立带门铃和电话的封闭围栏,所有交流可通过远程视频完成。若必须沟通,也可选择在农场外的咖啡馆或指定区域进行,避免直接接触生产区。如今,借助笔记本电脑和可视电话技术,大多数问题都能远程解决,既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风险。
  物资接收流程同样至关重要。所有饲料、设备和其他物品的交付必须在农场边界设立的中转站完成。散装饲料应通过专用车辆输送至外围接收仓,严禁车辆驶入场内。对于包裹和其他小型货物,也应设置消毒静置区,在彻底清洁后再转运入场。此外,农场主必须明确要求所有配送方提供运输车辆的清洁与消毒证明——包括车厢内外的全面处理记录。目前,在许多疫情高发地区,这项措施尚未普及,但却是阻断病毒通过运输链传播的关键环节。
  种猪引进是另一高风险环节,必须建立严格的隔离与检疫制度。新引入的种畜需来自单一认证渠道,严禁从活畜市场采购。供应商必须配合执行防疫纪律,并提前提交健康检测报告。种猪抵达后,应在远离主养殖区的隔离区进行不少于30天的观察期,期间每日巡检两次,监测体温与行为异常。隔离区的位置要足够远,通风系统独立,工作人员不得交叉作业。只有确认无感染迹象后,方可逐步转入生产体系。
  在内部防控层面,首先要强化猪群自身的免疫能力。良好的营养、稳定的环境和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够显著提升猪只的天然免疫力,使其更有效地抵御病原体入侵。相较于高昂的治疗成本,这种预防性投入性价比极高。与此同时,必须正确区分清洁剂与消毒剂的作用。许多农场过于依赖消毒剂,却忽视了清洁的重要性。事实上,只有先用合格的清洁剂清除有机物残留(如粪便、血液、黏液),消毒剂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经认证的清洁程序能大幅降低表面病原体载量,为后续消毒创造条件,也为猪只的免疫系统争取反应时间。
  此外,‘即洗即出’的洗消模式虽广为提倡,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设施不完善而流于形式。例如,缺乏场内洗衣服务会导致工作服无法及时清洗,形成潜在污染源。因此,农场应配备专用洗衣设备,确保所有进出人员的衣物、鞋靴均能当场清洗烘干。同时,员工应接受定期培训,强化生物安全意识,理解每一个细节背后的防控逻辑。
  最后,个人行为规范也不容忽视。任何曾前往非洲猪瘟疫区的人员,返回后必须对随身衣物、行李进行全面清洗和高温消毒,必要时应暂停进入农场至少48小时。农场管理者还应制定应急预案,定期演练疫情响应流程,确保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能迅速封锁、上报并采取隔离措施。
  综上所述,‘堡垒式农场’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的规划理念,更是一套涵盖人员管理、物资流转、动物引进、清洁消毒和免疫支持的综合防御体系。它要求农场主具备前瞻性思维、坚定的执行力和持续投入的决心。面对非洲猪瘟这一无形威胁,唯有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网络,才能真正守护猪群健康,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