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且致死率极高的猪类疫病,一旦猪群感染,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值得注意的是,当病猪出现发烧症状时,部分养殖户可能会选择注射退烧针以缓解症状。虽然短期内猪只体温可能下降,并恢复少量采食,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好转。实际上,这种做法只是通过药物强制抑制体温中枢,掩盖了病毒正在体内迅速复制的真实情况,反而会加速病猪的死亡进程。因此,专家强烈建议养殖户在发现疑似病例时,不要盲目使用退烧药物进行干预。
  在确诊非洲猪瘟后,应立即停止一切治疗尝试。原因有两点:其一,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特效药能够治愈该病,临床治愈率几乎为零,病死率接近100%;其二,在治疗过程中,病猪仍持续排毒,极易通过接触、空气、饲料、水源等途径将病毒传播给健康猪群,导致疫情迅速扩散。因此,科学处置方式应是及时上报、隔离封锁,并配合相关部门采取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措施,最大限度控制疫情蔓延。
  非洲猪瘟病毒具有独特的感染机制。猪只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4至19天,在感染初期的2到3天内,病毒便已在扁桃体和下颌淋巴结的巨噬细胞中开始复制。此时若病毒载量较低,猪只可能不表现出明显症状,这正是防控的关键窗口期——也是部分阳性猪只实现‘转阴’的黄金阶段。然而,一旦出现发热、呕吐、流产等临床表现,说明病毒已进入血液循环,并迅速扩散至全身各脏器,病情已进入不可逆阶段。
  当猪只出现高热时使用退烧针,只能暂时降低体温,带来虚假的稳定假象。通常在退烧后的1至2天内,体温会再次反弹,或急剧下降至38℃以下,预示着机体免疫系统崩溃。随后2到3天内,病猪多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因此,退烧治疗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疫情判断,增加传播风险。
  猪场管理者必须提高警惕,掌握非洲猪瘟的早期预警信号。首先,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尤其是母猪和育肥猪群体中集中发生,应高度怀疑非瘟感染,特别是妊娠母猪更易受影响。其次,母猪流产现象若无特定妊娠阶段限制(不同于蓝耳病集中在后期),也可能是非瘟前兆。此外,猪只突然厌食、精神萎靡、趴卧不动,部分个体皮肤发红,虽需与流感或急性细菌感染鉴别,但也不能忽视非瘟的可能性。
  另一个极具提示性的症状是出血倾向。在治疗过程中,若发现注射针孔持续渗血、血液凝固不良,甚至出现口鼻出血、便血并伴有肠黏膜脱落等情况,基本可判定为非洲猪瘟感染晚期。这些出血症状源于病毒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及引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病情危重的重要标志。
  尽管近年来非洲猪瘟大范围暴发有所缓解,环境中病毒载量总体下降,但风险依然存在。随着各地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不断完善,防控重点已逐步转向提升猪群自身抵抗力。建议在日常管理中,长期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等天然免疫增强剂,以激活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同时,加强环境消毒、人员管控、车辆进出管理等生物安全措施,结合定期监测与快速诊断技术,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才能有效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生概率,最大程度减少经济损失。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