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大多数猪场对进口环节的生物安全措施高度重视,如人员入场隔离、物资熏蒸消毒、车辆洗消中心建设等均已较为完善。然而,猪场的“出口”环节却常常成为防控体系中的薄弱点。出猪、淘汰猪转运、病死猪处理等操作虽然发生在场区外围,但若管理不当,极易形成病毒反向传入的风险通道,导致前功尽弃。因此,全面识别并管控猪场出口环节的潜在风险,是筑牢生物安全防线的关键一环。
首先,人员与车辆的交叉污染是出口环节中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在出猪过程中,场内饲养员、技术员常需与外部运输司机、装卸工人近距离接触,若未严格执行更衣、换鞋、手部消毒等防护流程,尤其是在赶猪通道或出猪台区域,极易造成病毒通过衣物、鞋底或皮肤携带进入场内。此外,运猪车辆即使经过清洗和消毒,若未充分干燥或存在消毒盲区——如轮胎缝隙、底盘、挡泥板等部位残留粪便、泥土,仍可能成为病毒的‘移动载体’。部分猪场忽视对车辆静置干燥时间的要求,或缺乏有效的消毒效果评估机制,进一步放大了传播风险。
其次,工具与物资的共用也构成了不容忽视的隐患。例如,用于驱赶猪只的赶猪棒、电击棒、叉车等设备,在场内外频繁交替使用,若未在每次使用后进行彻底冲洗和有效消毒,就可能将外部环境中的病毒带入场内。更危险的是,一些猪场为图便利,允许外部运输车辆自带工具参与场内操作,这极大增加了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同时,包装淘汰猪或病死猪所使用的塑料袋、编织袋、纸箱等材料,若未经高温处理或焚烧,随意堆放或回收利用,也可能长期携带病毒,一旦接触清洁区或被老鼠、鸟类等媒介动物搬运,便可能引发二次污染。
环境清洁与消毒的死角同样是防控漏洞的重要来源。出猪台作为猪只离场的核心区域,每日承受高强度的猪群流动、排泄物泄漏和机械磨损,地面裂缝、排水沟、栏杆接缝等部位极易积聚有机物,成为病毒滋生的温床。如果清理不及时、消毒不彻底,尤其是在雨季或潮湿环境下,病毒可在此类环境中存活数周甚至更久。与此同时,出猪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血污水若未经过密闭管道排放或有效杀菌处理,直接排入场外环境,可能通过地表径流、蚊蝇传播或雨水倒灌等方式重新侵入场区,形成闭环污染链。
最后,无害化处理环节的管理疏漏同样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当病死猪由外部专业人员搬运至化尸池或焚烧车时,若未设置物理隔离屏障,场内员工与外界人员发生直接接触,或共用抬猪担架、推车等工具且未及时消毒,极易造成病毒输入。此外,化尸池、生物发酵罐、焚烧炉等无害化处理设施若长期未进行彻底清洗与消毒,内部残渣和渗滤液中可能持续释放病毒颗粒,污染周边土壤和地下水,进而通过风力、昆虫或器械回流影响猪场安全。
综上所述,猪场出口并非生物安全的终点,而是防控链条中极为敏感的一环。要有效阻断非洲猪瘟通过出口环节的反向传播,必须建立全流程、全要素的管理体系:严格实施人员分区作业与防护装备专岗专用;强化车辆洗消流程,确保干燥与消毒效果可验证;杜绝工具混用,推行‘场内专用、用后即消’制度;加强出猪台及周边环境的日常清洁与终末消毒,并完善污水无害化处理系统;同时,在病死猪转运过程中落实物理隔离与工具专用车辆运输,定期对无害化设施进行全面消杀。唯有将出口环节纳入整体生物安全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内外兼防、闭环管理’,保障猪场长久稳定运行。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