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都大学主导,联合越南国立农业大学与宫崎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开发出一种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新型高灵敏度检测技术。该方法通过检测猪只口腔液中的病毒核酸,灵敏度较传统检测手段提升了100倍,为非洲猪瘟的早期发现和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项目由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Wataru Yamazaki教授领衔,研究成果已在实地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优势。
  传统的非洲猪瘟检测多依赖于血液样本或仅采集50至200微升的小量口腔液,受限于样本量和检测灵敏度,容易漏检早期或低浓度感染病例。而新方法突破性地采用超过10毫升的大体积口腔液样本进行分析,大幅提高了病毒检出率。研究团队指出,猪圈环境中可轻松收集到足量口腔液,因此这一方法在操作上简便可行,无需复杂设备,特别适合在资源有限的地区推广应用。
  在越南北部开展的现场评估中,研究团队共采集了68份口腔液样本。使用传统实时PCR技术仅检测出9例阳性,占比13.2%;而采用新方法后,阳性检出数上升至23例,占比达33.8%,充分验证了其更高的敏感性和诊断效能。此外,研究还引入了实时LAMP(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该技术可在恒温条件下快速扩增病原体核酸,无需昂贵的热循环仪,具备床旁诊断潜力,适用于非洲猪瘟、猪流感、猪圆环病毒2型等多种猪病的现场筛查。
  口液采样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易于规模化实施的技术,已在多个国家用于畜禽疫病监测。例如美国农业部动植物卫生检验署(USDA-APHIS)已将其纳入常规监测体系。此次新技术的引入,有望显著提升现有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与响应速度。更重要的是,该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未来还可拓展应用于其他动物疫病的检测,如反刍动物的口蹄疫、犬类的狂犬病等,具有广泛的公共卫生意义。
  Yamazaki教授强调,非洲猪瘟在东南亚地区持续流行,对小规模养殖户造成毁灭性打击。在越南,约90%的生猪来自存栏不足10头的散养户,这些农户普遍缺乏完善的生物安全措施,一旦疫情暴发往往难以控制。大量生猪死亡及政府扑杀政策不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导致许多养殖户陷入心理困境甚至失去生计。相比之下,口腔液采样无创、安全、易于推广,更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研究团队表示,未来将持续与地方社区合作,在提升检测能力的同时,推动建立集监测、预警与社会支持于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