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美国农业部下属的梅岛动物疾病研究中心宣布成功研发出一款名为ASFV-G-ΔI177L的非洲猪瘟疫苗。该疫苗以2010年在格鲁吉亚发现的高致病性II型毒株(Georgia2010)为基础,通过删除病毒中的I177L基因,显著降低了其毒性,同时保留了激发免疫反应的能力。这一成果在当时被视为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进展,迅速引起了全球关注。
  在实验室环境中,ASFV-G-ΔI177L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很快进入实际应用阶段。2020年,越南率先将该疫苗投入商业化使用,成为全球首个批准上市的非洲猪瘟疫苗。然而,在大规模应用过程中,问题逐渐浮现——尽管疫苗对原始毒株具有高度保护力,但在面对其他地区的流行毒株时,其保护效果参差不齐,部分情况下甚至无法提供有效防护,暴露出其局限性。
  为了进一步评估该疫苗的实际保护范围,梅岛实验室联合国际畜牧研究所(ILRI)开展了一项系统性研究,重点考察ASFV-G-ΔI177L对不同基因型非洲猪瘟病毒的交叉保护能力。结果显示,该疫苗仅对与疫苗原型高度同源的毒株(如Georgia2010)提供接近完全的保护;对于基因序列较为接近的毒株,如加纳毒株,保护率约为80%;但对于马拉维、肯尼亚、南非和乌干达等地流行的基因差异较大的毒株,则几乎不具备保护作用。
  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后发现,传统的病毒分类方法存在明显缺陷。长期以来,非洲猪瘟病毒主要依据p72基因进行基因型划分,但这项研究证实,仅凭p72基因无法准确预测疫苗的保护效果。更令人惊讶的是,即便两种病毒的基因序列高度相似(例如Georgia2010与Pret4),它们在接种动物体内的免疫逃逸能力和致病表现仍可能截然不同,说明单一基因标记不足以反映病毒的真实生物学特性。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病毒分类体系——全蛋白谱分类法。该方法通过对病毒全部编码蛋白的比对,综合评估其抗原性、免疫逃逸机制和生物学行为,能够更精准地判断不同毒株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潜力。研究团队强调,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实现‘疫苗-毒株’的精准匹配,为疫苗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最终,研究团队明确指出,试图用一种‘通用型’疫苗应对全球所有非洲猪瘟毒株的策略并不可行。由于病毒在不同地区持续演化,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生物类型,未来的防控必须转向区域化、定制化的疫苗开发路径。只有根据各地流行毒株的特异性设计疫苗,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防控,保障全球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