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养猪业的重大威胁,尽管传统减毒活疫苗已逐步进入市场,但其安全性和保护效力仍存在争议。在此背景下,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团队正探索一条全新的疫苗研发路径——基于mRNA技术的非洲猪瘟疫苗,有望在安全性、免疫效果和生产成本方面实现全面突破。
由MIT生物学教授陈建柱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mRNA疫苗可能比当前正在推广的传统疫苗更具优势。与使用减毒或灭活病毒的传统方法不同,mRNA疫苗仅利用病毒的关键遗传信息来引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不包含完整的病毒颗粒。这意味着疫苗不会因病毒复活而导致感染风险,从根本上提升了生物安全性。陈建柱强调:‘由于mRNA疫苗不含活病毒,不存在毒力返祖的可能性,这对于控制高致病性病毒尤为重要。’
研究团队已成功识别出非洲猪瘟病毒上的多个关键抗原靶点,这些靶点可被用于设计特异性的mRNA疫苗序列。通过这种方式,疫苗不仅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更重要的是能够激活T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可以精准识别并清除已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从而阻断病毒在体内的持续复制。陈建柱指出:‘目前尚不明确单纯的中和抗体是否足以对抗非洲猪瘟,因此同时激活T细胞反应显得尤为关键。’这一双重免疫机制被认为是提升疫苗保护效力的核心所在。
博士后研究员袁方峰介绍,团队采用‘以免疫目标为导向’的设计策略,逆向构建疫苗分子结构,确保其能有效激发包括细胞免疫在内的全面免疫反应。初步实验结果显示,该mRNA疫苗在小鼠模型以及健康猪只中均引发了强烈的免疫应答,显示出优于传统疫苗的潜力。这一成果为后续临床前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更高的安全性与更强的免疫原性外,mRNA疫苗在生产和迭代方面也具备显著优势。一旦技术平台成熟,更换针对新毒株的编码序列即可快速更新疫苗,无需重建整个生产流程,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制造成本。陈建柱表示:‘未来一旦基础设施完善,mRNA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将比传统疫苗更加高效且经济。’
然而,通往实际应用的道路仍面临巨大挑战。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属于高致病性生物安全四级(BSL-4)病原体,相关动物攻毒试验必须在极少数具备资质的高等级实验室中进行,导致测试成本极其高昂。目前,MIT团队正积极寻求资金支持,以推进在感染猪只中的有效性验证试验。陈建柱坦言:‘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病毒,体积庞大,入侵机制多样,能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宿主细胞,这使得开发有效疫苗极具科学挑战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原本专注于人类疾病与癌症免疫治疗的科研团队,三年前首次受邀参与非洲猪瘟疫苗研究时,便意识到这一领域亟需创新思维和技术突破。如今,他们正试图将已在新冠疫苗中成功应用的mRNA平台迁移至兽用疫苗领域,不仅为防控非洲猪瘟带来新希望,也为未来应对其他复杂动物疫病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范式。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