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率极高的猪类病毒性疾病。由于其初期症状与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HP-PRRS)等常见猪病高度相似,极易造成误诊,延误防控时机。因此,准确掌握非洲猪瘟的早期临床表现,并结合病理特征和实验室检测进行综合判断,是控制疫情扩散的关键。
  在急性感染情况下,非洲猪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持续高热。病猪体温迅速上升至41-42℃,呈现典型的稽留热型,可持续4至7天,且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值得注意的是,在死亡前24至48小时,体温会突然下降。部分由重组毒株引发的病例甚至会出现‘双峰热’现象,即首次高热退去后短暂恢复,随后再次升高,这一特点增加了早期识别的复杂性。
  皮肤与黏膜的病变也是非洲猪瘟的重要警示信号。发病初期,耳尖、四肢末端及腹部皮肤会出现淡红色斑点,通常在24至48小时内迅速演变为暗紫色的瘀斑,按压不褪色,提示皮下广泛出血。同时,眼结膜充血潮红,眼角常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有时带有血丝;口腔黏膜可出现散在出血点或浅表溃疡,进一步提示全身性血管损伤。
  消化系统症状多在发热后1到2天内显现,表现为频繁呕吐,排泄物呈灰黄色水样或糊状,随着病情加重,粪便中可能混有鲜红色血液,形成血痢,并伴有明显恶臭。此外,繁殖障碍也是该病的重要表现之一,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出现突然流产,死胎率超过80%。这些死胎常表现出皮肤发绀、皮下水肿以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等典型病理变化,与一般繁殖疾病有明显区别。
  为避免误判,必须将非洲猪瘟与其他高热性猪病进行细致鉴别。例如,猪瘟虽然也引起高热(40-42℃),但其皮肤出血点多为针尖大小,分布全身,按压可褪色;排便模式以先便秘后腹泻为主,很少出现大量鲜血便。剖检时可见脾脏轻度肿大(约1.5至2倍),边缘有锯齿状梗死灶,淋巴结呈现独特的‘大理石样’外观——周边出血而中央苍白,这与非洲猪瘟有明显差异。
  相比之下,高致病性蓝耳病(HP-PRRS)的发热程度稍低,通常为40-41℃,持续时间较短,约3至5天。其突出特点是呼吸道症状早于消化道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等较为明显,而呕吐罕见,腹泻多为黄色稀便。流产方面,以早产和产出弱仔为主,死胎率一般低于50%。剖检可见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湿润多汁,脾脏基本无肿大,偶见边缘出血点,但不会出现非洲猪瘟特有的‘血瘤状’淋巴结病变。
  为了实现快速初步判断,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应重点关注‘三联征’:即体温高于41℃的持续高热,伴随皮肤出现暗紫色瘀斑,以及呕吐或血痢等症状。一旦发现此类组合表现,应高度怀疑非洲猪瘟感染。进一步通过剖检观察,若发现脾脏异常肿大至正常大小的4至5倍,质地脆弱易碎,淋巴结呈明显的‘血瘤状’出血肿胀,则基本可与其他疫病区分开来。
  最终的确诊仍需依赖实验室检测手段。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实时荧光PCR技术,针对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P72、MGF360等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行扩增检测,结果阳性即可确诊。与此同时,可通过检测猪瘟的E2基因或蓝耳病的ORF7基因,实现不同病原体之间的精准区分。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必须立即隔离病猪,封锁场地,严禁移动生猪及相关物品,并及时联系当地动物防疫机构开展采样送检,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