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SF)是当前全球养猪业面临的最严峻疫病之一,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与致命性,感染后死亡率可高达90%至100%。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特效治疗手段,一旦病毒侵入猪场,若不能及时控制,极易造成全群覆灭,带来毁灭性经济损失。在所有生猪中,母猪作为猪场的核心生产资源,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猪群的繁衍与稳定。一旦母猪感染非洲猪瘟,不仅自身难以存活,还可能通过哺乳、排泄物、密切接触等方式将病毒迅速扩散至仔猪和其他健康母猪,成为疫情暴发的‘放大器’。因此,针对母猪群体实施科学高效的‘早发现、早拔牙’防控策略,已成为现代猪场生物安全体系中的重中之重。
所谓‘早发现’,是指在非洲猪瘟病毒刚刚进入猪场或某一生产单元时,尚未形成大规模传播、母猪尚未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的早期阶段,通过系统化的监测手段,第一时间识别出潜在的感染个体。而‘早拔牙’则是在确认疑似病例后,迅速、精准地将感染猪只及其密切接触者从健康猪群中隔离并剔除,彻底切断传播链,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快’与‘准’——反应速度要快,处置措施要精准,避免误判导致过度淘汰,也要杜绝迟疑造成全面失控。
要实现有效的‘早发现’,必须建立一套针对母猪群体的常态化健康监测体系。该体系应聚焦于几类高风险母猪:首先是配种后1至3周内的母猪,此阶段母猪因生理变化易产生应激反应,早期感染症状隐蔽,极易被忽视;其次是妊娠中后期的母猪,常表现为持续高热、食欲减退甚至流产,这些往往是非洲猪瘟的典型前兆;再次是哺乳期及即将断奶的母猪,由于频繁与仔猪接触,并经历断奶应激,感染和传播风险显著升高;最后是任何出现采食量突然下降的母猪,这几乎是非洲猪瘟最早且最普遍的临床信号之一,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对母猪实施‘个体化、每日化’的健康巡查机制,重点监控三大核心指标:采食情况、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其中,采食量是最易获取且敏感度高的预警信号——一头原本正常的母猪若连续半天至一天拒食或少食,极有可能已处于病毒感染初期。然而,传统的人工测温方式在实践中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全场逐头测温工作量巨大,人力成本高;另一方面,人工接近猪只测量体温的过程本身可能造成交叉污染,反而加剧病毒传播风险。
为解决这一难题,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猪场开始引入智能巡检机器人或红外热成像系统,实现对母猪群体的无接触、自动化体温监测。这些设备可定时定点巡行于栏舍之间,实时采集每头猪的体表温度数据,并通过算法分析自动筛选出发热个体,及时发出预警。这种科技手段不仅大幅提升了监测效率,还最大限度减少了人为干预带来的生物安全漏洞,使‘精准拔牙’真正具备了可操作性和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面对非洲猪瘟这一‘无解之症’,预防远胜于补救。对于母猪这一核心群体,唯有构建起以高危个体为重点、以日常监测为抓手、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全方位防控体系,才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拔牙’,牢牢守住猪场的生命线,保障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