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猪场出现非洲猪瘟(非瘟)疑似症状时,迅速、科学地采取应对措施至关重要。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疫情扩散,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正确的处置流程应遵循‘先隔离、再检测、后行动’的原则,核心在于切断病毒传播途径,而非依赖药物治疗。药物仅作为辅助手段,防控成功的关键在于管理细节和执行力。为此,业内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快速拔牙稳定七步法’,帮助猪场在疫情初期控制局面,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第一步是及时淘汰病猪,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操作时应使用转猪笼或铺设彩条布进行转移,避免病猪直接接触地面或其他健康猪只。参与拔牙的工作人员必须穿戴一次性防护服、手套和脚套,并在作业结束后将所有防护用品集中焚烧处理。人员离开现场后,需先用1:200浓度的过硫酸氢钾温水浸泡全身10分钟,再进行常规淋浴并更换衣物,方可进入其他生产区域。淘汰猪所经过的通道须立即用1:200过硫酸氢钾彻底消毒,饮水系统则采用康非酸进行酸化处理。对于确诊为非瘟的猪群,凡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或拒食、流产、体表发紫或发红等症状的母猪,以及皮肤发红、嗜睡、减料或不进食的育肥猪,均应果断淘汰,不留隐患。
  第二步是实施生产静默管理,执行‘六停一消’制度。所谓‘六停’,即停止冲栏、停止注射疫苗或药物、停止免疫操作、停止查情配种、停止配种操作、停止猪群调动,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和应激刺激,阻断潜在传播链。与此同时,开展全面消毒——‘一消’:对人员频繁活动的区域如食堂、宿舍、料房、仓库等,使用1:200过硫酸氢钾溶液喷洒消毒;发病猪舍内部通道用20%火碱浇泼,并保持地面湿润以增强杀菌效果;发病栏位使用1:200过硫酸氢钾反复喷雾消毒;粪沟则用5%烧碱溶液浇泼处理;清理剩料时必须佩戴手套,料槽用1:100过硫酸氢钾溶液浸泡消毒;饮水管线则通过添加康非酸进行酸化消毒,确保水源安全。
  第三步是对全场环境进行系统性采样检测,明确病毒污染范围。重点采集猪舍内通道、饲料储存区、人员行走路线等高风险区域的环境样本,同时对发病栏位周边相邻栏圈的猪只及环境也进行核酸检测。通过实验室结果判断病毒扩散程度,为后续精准拔牙提供数据支持。这一步是制定科学清除策略的基础,避免盲目清群造成资源浪费。
  第四步是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拔牙目标。结合环境阳性点分布和猪群临床表现,划定需要清除的高风险个体或群体,制定详细的清除方案。例如,对与阳性栏相邻且未采取物理隔离的栏位,即使猪只尚未发病,也可视情况提前转移或淘汰,以防潜伏期传播。拔牙目标必须精准、果断,既要防止过度清除影响生产,也要杜绝侥幸心理导致疫情蔓延。
  第五步是严防交叉污染,构建生物安全屏障。在发病猪舍与健康猪舍之间设置铁皮隔断,实现物理隔离;实行人员定岗定舍,严禁跨舍走动;工具实行‘一栋一用’,不得混用;所有人员进入猪舍前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水鞋,并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头套。每日使用后的工作服和水鞋需统一放入1:200过硫酸氢钾溶液中浸泡消毒。喂料过程中要求料铲不得触碰猪体或栏体,避免间接传播。此外,全场同步开展灭鼠行动,消除媒介传播风险。对于已经清空的猪舍,须连续两次使用5%烧碱配合20%石灰乳进行全面浇泼消毒,随后封闭闲置,等待进一步评估。
  第六步是重点保护剩余健康猪群,尤其是具有高繁殖价值的母猪和即将出栏的育肥猪。建议对母猪群在第一周内每头每天补充亿并清30-36克(总量按6公斤/千头计算),并配合康非酸酸化剂(5-6克/天)、清火产品(10-12克/天)、速大肥(5-6克/天)以及多西环素(5-6克/天),连续饲喂15天,直至猪群状态趋于稳定。该组合有助于提升免疫力、调节肠道健康、缓解炎症反应并预防继发感染。对于育肥猪,可在每1000斤饲料中添加相应药物,若出现咳嗽、喘气或其他细菌性继发感染迹象,可酌情增加抗生素或加入解表类中药进行调理。
  第七步是在疫情基本稳定后,持续强化防控与饲养管理。经过前六个步骤的有效执行,多数猪场可在短时间内遏制疫情扩散,转入恢复阶段。此时仍不可放松警惕,必须继续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和人员管控措施,保障猪群顺利康复。同时要密切关注周边养殖场的疫情动态,建立预警机制,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在恢复期间,应加强营养供给、优化通风保暖、减少应激因素,并定期开展环境监测,确保无复发风险。唯有将短期应急措施与长期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猪场的安全复产与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