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养猪生产中,科学有效的消毒是确保猪场安全、预防疫病暴发的核心环节。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往往通过环境、人员、车辆或物资传播。因此,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消毒流程至关重要。只有全面、细致地落实各项消毒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切断传播途径,保障猪群健康生长。
  首先,消毒药的浓度必须科学合理。浓度过高不仅会造成药物浪费,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对猪只的皮肤、黏膜以及呼吸道造成刺激甚至损伤,严重时还会引发应激反应,影响生长性能。同时,操作人员若防护不当,也可能受到化学伤害。反之,若浓度过低,则无法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形同虚设。因此,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配比,并根据季节、疫情情况适时调整,确保杀菌效果与安全性兼顾。
  其次,消毒过程必须做到全面、彻底。无论是圈舍内部还是外围环境,喷洒时都应采用均匀的喷雾方式,避免遗漏死角。例如墙角、料槽底部、排水沟、通风口等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要重点处理。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应控制喷洒速度,确保药液充分覆盖并有足够的作用时间。对于不同区域,如产房、保育舍、育肥区等,应制定差异化的消毒程序,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外,消毒工作必须保持同步性。整个猪场的消毒应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各猪舍之间的间隔不宜过长。如果前后时间拉得太大,先消毒的区域可能再次被未消毒区域的病原体污染,导致交叉感染。特别是在疫情高发期或引进新猪群前,更应组织全场同步消毒,形成有效的生物安全屏障。
  人流、物流和车流的管理是防控外部风险的关键。尽管大多数规模化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但饲料运输、兽医巡检、粪污清运等不可避免地需要外界接触。因此,必须严格把控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出。所有进入场区的车辆需经过专用消毒通道,底盘、轮胎、车身均要彻底喷淋;人员则必须通过消毒室,更换专用工作服和靴子,并进行手部消毒。随身携带的物品也应视情况进行表面消毒处理。
  最后,要充分发挥消毒设施的作用。猪场应设置标准的车辆消毒池和人员进出消毒室。消毒池中的药液需保持有效浓度,并定期更换,防止因挥发或污染而失效。人员通道的消毒垫或喷雾装置也应每日维护,确保持续发挥作用。同时,建议在关键出入口安装监控或登记制度,监督消毒执行情况,杜绝敷衍了事的现象。通过软硬件结合,真正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疫防线。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