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口蹄疫和病毒性腹泻等疾病高发的季节,猪场的健康管理不仅依赖于疫苗免疫,更离不开科学的环境控制。其中,通风系统的设计尤为关键。良好的通风不仅能有效调节猪舍内的温度与湿度,还能减少有害气体积聚,提升空气质量,从而保障猪只的健康生长。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不同地区对通风方式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合的通风模式。
  一种常见且应用广泛的通风方式是‘一侧进风,一侧排风’,也称为纵向通风系统。这种设计适用于跨度不超过22米的猪舍,具有建造成本低、维护简便的优点。在炎热夏季,该系统能实现大风量快速降温,效果显著。但其弊端在于通风量难以精确调控,容易造成气流分布不均,导致猪舍前后温差大,尤其在气温较低时,过强的通风会引发冷应激。此外,冷空气下沉会搅动地面沉积的氨气和粉尘,使后端区域空气质量下降,猪只易出现呼吸困难、缺氧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在进风口加装可控的进风窗,并合理设置出风口位置,以调节进风速度和风量。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免温度剧烈波动,改善后端猪舍的闷气现象,降低氨气浓度,提升整体环境舒适度。但需注意的是,若猪舍跨度超过22米,气流难以均匀覆盖整个空间,会影响通风效率,因此该方案对建筑结构有一定限制。
  对于北方寒冷干燥地区的猪场,‘天花进风,屋顶排风’是一种更为理想的通风模式。该系统通过天花板上方的进气通道引入新鲜空气,并由屋顶风机排出污浊空气,实现了温度与风量的双重可控。更重要的是,空气可精准吹向母猪头部区域,确保每头母猪获得均匀的通风效果,同时兼顾仔猪对温暖环境的需求。例如,在辽宁某规模化猪场,夏季利用水帘预冷空气后送入天花板三角区,冬季则通过屋檐下进风口吸入冷风并经暖气片预热后再进入舍内,既节能又高效。
  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进气均匀、温控精准,特别适合产房、配种舍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不过,其建设成本较高,施工工艺复杂,且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结露、滋生霉菌,因此并不推荐用于南方湿热地区。
  而在湿度较大的气候条件下,‘地沟进风,中央排风’则展现出独特优势。该系统通过地下风道将新鲜空气导入猪舍底部,再由中央排风口排出,确保每头猪都能获得均匀的通风量。尤其适用于高温但非高湿的区域。为了进一步提升降温与除湿效果,通常还需配套冷帘系统——通过压缩机制冷,将循环水温稳定控制在约23℃,并将冷却后的空气引导至母猪产床胸部高度,实现局部精准降温,极大提升了母猪的舒适度与生产性能。
  综上所述,不同的通风设计各有适用场景与优缺点。猪场管理者应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猪舍结构及养殖阶段,科学选择通风模式。无论是传统的一侧通风,还是高效的天花或地沟进风系统,核心目标都是营造一个干燥、温暖、空气清新的养殖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猪群健康水平与生产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