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格局中,中小规模猪场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波动的行情,如何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升整体效益,成为广大中小型养殖户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依赖短期压缩开支,而应从系统化角度出发,围绕安全防控、生产效率、饲料资源利用和出栏时机四个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真正实现“降本”与“增效”的双赢目标。
首先,确保猪场的安全稳定生产是所有经营工作的前提。近年来,非洲猪瘟依然是威胁猪场生存的头号疫病,其高致死率和传播性强的特点让许多中小猪场面临巨大风险。尽管受限于资金和设施条件,难以构建完全封闭的生物安全体系,但基础防控措施绝不能松懈。与此同时,蓝耳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也严重影响猪群健康和生长速度,被称为‘要钱的病’,同样不容忽视。此外,伪狂犬病、口蹄疫、流行性腹泻等常规疫病的免疫程序也必须严格执行。一些猪场在行情低迷时选择减少疫苗投入、暂停保健产品使用、降低饲养标准甚至放松管理,看似节省了成本,实则埋下巨大隐患。一旦发生疫情,不仅前期投入全部付诸东流,还可能导致整场清栏。因此,维持猪群健康稳定,是保障持续盈利的根本基础。
其次,提升生产成绩是降低单位成本的核心路径。衡量一个猪场生产水平的关键指标在于每头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PSY)和年产出栏肥猪数(MSY)。这两个数据直接反映出生殖效率、饲养管理、营养供给和疾病控制的整体水平。要提高这些指标,需要从多个环节协同发力:优化配种流程以缩短非生产天数,精选优良种猪品种提升遗传性能,改善栏舍环境调控温湿度与通风,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度,并确保饲料营养的标准化供给。值得注意的是,涉及繁殖、分娩、哺乳及断奶后发情促进等关键技术环节的投入,不应作为削减成本的对象。调研数据显示,管理水平较高的猪场可将养殖成本控制在12~13元/公斤,而管理粗放的猪场则高达14.5元/公斤以上,差距显著。由此可见,生产效率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长期坚持、环环相扣,唯有如此才能在行业门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合理开发利用地源性饲料资源,是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突破口。饲料支出通常占养猪总成本的60%以上,尤其对于中小猪场而言,压缩饲料费用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在商业化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单纯依赖传统玉米-豆粕型日粮已难有大幅降价空间。因此,因地制宜利用本地丰富的农副产品作为替代原料,正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例如豆皮、亚麻籽饼、豆腐渣、红薯渣、苹果渣等,经过适当加工处理后均可作为优质饲料资源。常见的处理方式包括青贮技术(如全株玉米裹包青贮、蛋白桑青贮)和微生物发酵后液态饲喂(如发酵豆腐渣、果渣),不仅能提高适口性和消化率,还能降低霉变风险。建议猪场优先考察周边50至100公里范围内的可用资源,确保供应稳定;同时应积极对接农业院校、科研机构或行业协会,获取专业技术支持,科学确定原料配比、添加比例及使用注意事项,避免因盲目使用导致营养失衡或中毒风险。
最后,精准把握市场行情、适时出栏是实现收益最大化的关键一环。再高的生产效率,若无法在合适时机卖出合理价格,也难以转化为实际利润。中小猪场应密切关注生猪市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判断当前处于猪周期的上升期、平台期还是下行阶段,据此决定是否压栏增重或提前出栏。短期内的价格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信息复杂且预测难度大,因此不宜设定过高的销售预期。建议根据自身成本结构设定合理的利润目标,一旦达到即果断出栏,做到‘落袋为安’。同时,应制定应急预案,防止因压栏时间过长导致行情逆转、体重超标或疫病传播风险上升。虽然目前各类行情分析渠道众多,但没有一种能保证持续准确,最终决策仍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独立判断。所谓‘适时出栏’,并非追求最高价,而是实现预期收益的最佳平衡点。
综上所述,中小规模猪场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必须摒弃粗放式管理模式,转向精细化、系统化运营。从疫病防控到生产管理,从饲料创新到市场应对,每一个环节都关乎成败。降本不是简单地削减投入,而是通过科学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效也不只是等待行情好转,更在于主动掌控生产节奏与市场节奏。养猪虽看似简单,但要把猪养好、养出效益,却是一门融合技术、管理与判断力的综合艺术。未来的养猪业,属于那些脚踏实地、善于学习、勇于变革的从业者。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