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俗称蓝耳病,自1987年在美国首次暴发以来,已发展成为全球养猪业中最严重、最具破坏性的传染病之一。该病主要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表现为断奶后长期不发情、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数量显著上升;同时在生长育肥猪中,可导致体重达到100公斤的日龄推迟10至25天,严重影响生产效率。据Holtkamp等人的研究评估,仅在美国,蓝耳病每年给养猪业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6.64亿美元。由于蓝耳病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即使猪场已完成全群替换或母猪群已具备一定免疫力,仍可能因新型毒株入侵而再度暴发。因此,建立并执行科学、严密的生物安全体系,是实现规模化猪场蓝耳病阴性群建设的核心路径。
  选址是构建生物安全防线的第一步,也是决定猪场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旦场址确定,受土地成本、基础设施等因素限制,后期调整极为困难。因此,在建场初期必须进行系统评估。根据国际通用的场址千点评分体系,选址需综合考量11项核心因素:包括周边最近猪场的距离(5~10公里、2~5公里或小于2公里)、区域猪只密度(从很低到很高五个等级)、方圆20公里内的行政区域猪只总量;被评估猪场自身的规模(如小于1000头至超过1万头);5公里范围内的猪场数量及类型(如一条龙式、断奶仔猪场或连续生产的育肥场);是否存在屠宰场、垃圾处理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点等潜在污染源;地形地貌(山区、丘陵、平原等);主干公路的交通流量;周边是否饲养其他动物(如牛、羊、犬、禽类);以及当地气候条件(干燥、湿热或湿冷)。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猪场外部生物安全风险的评估基础。
  在猪场设计阶段,应贯彻三大生物安全理念:防止外部病原传入、阻断内部传播、杜绝向外界扩散。为此,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首先是猪群单向流动不可逆原则,即猪只按公猪舍→配种舍→妊娠舍→产房→保育舍→育肥舍的顺序推进,杜绝回流,避免交叉感染。其次是全进全出制度,要求同一批次猪只同步进出,便于彻底清洗、消毒与空栏干燥,切断病原残留链。第三是净区与脏区严格划分,这一概念具有相对性——整个猪场外围为脏区,内部为净区;生活区相对于生产区为脏区,而生产区内猪只活动区域(如赶猪道、圈舍)为净区,粪污通道则为污区。饲料通道视为净道,粪道为污道,必须物理隔离。此外,出猪台要明确划分净区与脏区,猪只只能由净区向脏区单向转移,生产人员严禁进入脏区。第四是引种隔离制度,应在距离主生产区约5公里处设立专用隔离舍,所有新引进的后备种猪必须经过至少30天的隔离观察,并完成血清学检测确认无蓝耳病等重大疫病后,方可逐步适应并合群。
  引种是猪场健康管理中的高风险环节。不同种源场的健康状况差异巨大,若引入携带病原的种猪,极易引发疫情暴发。因此,必须实行种源单一化管理,优先选择健康等级高于本场的供种单位。引种前须通过实验室检测全面了解种源场的疫病流行情况,坚持“健康匹配”原则,严禁从健康水平低于本场的猪场引种。高质量的种源不仅是维持蓝耳病阴性状态的前提,也为后续高效、稳定的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免疫程序的设计需基于猪群健康状态和流行病学数据。研究表明,尽管公猪感染蓝耳病病毒后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其精液可能携带病毒,一旦用于配种,将对蓝耳病阴性母猪群造成灾难性后果。因此,在致力于维持母猪群蓝耳病阴性的前提下,对于公猪也应避免常规接种蓝耳病疫苗,以防疫苗毒株传播或引发毒株重组。科学的免疫方案应以监测为基础,结合本场实际,制定个性化防控策略,确保免疫不成为新的传播隐患。
  人员管理是生物安全链条中最薄弱也最关键的环节。所有人员进出必须经由管理者和兽医双重审批。任何外来人员或员工在进入生产区前,均需执行严格的隔离制度:先在场外隔离24至48小时,再于生活区隔离48小时,未完成者禁止入场。本场工作人员不得在其他养猪场所居住,且进场前至少一周内不得接触外部猪只。为减少人员频繁流动带来的风险,建议实行集中休假制度,即员工在场内连续工作超过30天后方可统一安排休假,返场时重新执行隔离流程,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带毒风险。
  车辆是猪场内外物资与人员流动的主要载体,也是病原传入的重要途径。必须建立严格的车辆管理制度。生产区内用于转猪或运料的车辆严禁驶出场区;饲料车与运猪车必须专车专用,不得混用。所有外来车辆在入场前必须经过彻底冲洗、消毒并充分干燥。建议在距猪场1至2公里处设立专用洗消中心,配备高压冲洗设备、消毒喷雾装置及封闭车库,确保每辆车在使用前后均完成全流程洗消作业。车辆洗消后需在专用停车场干燥停放,并实施1至4天的隔离静置期,方可再次投入使用。通过标准化、可视化的车辆管理流程,有效阻断“车源性”传播风险。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