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疫病防控是保障猪群健康和养殖效益的核心环节。疫病的发生往往源于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或场内已有病原体的扩散。当养殖环境适宜病菌生存与繁殖时,疫情暴发的风险将显著上升。因此,切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抑制其生长繁殖,成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有效的消毒灭源措施不仅能破坏病原体的生存环境,还能有效阻断传播链,为猪场筑起一道坚实的生物安全防线。
  目前,常用的消毒剂共分为九大类,包括含氯消毒剂、胍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杂环类消毒剂、醛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醇类消毒剂以及生物类消毒剂。每一类消毒剂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例如,含氯消毒剂杀菌力强,适用于环境喷洒;而醛类则对病毒和细菌孢子有较强杀灭能力,常用于器械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剂,需结合目标病原体的特性及使用场景进行综合判断。
  不同猪病对各类消毒剂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这些特性有助于精准施策。例如,猪瘟病毒对碱性环境极为敏感,火碱、生石灰等碱性消毒剂可有效杀灭该病毒,冬季还可配合5%食盐增强效果。口蹄疫病毒则易被高温、酸性和碱性物质破坏,因此火碱等强碱类产品是理想选择。蓝耳病和伪狂犬病毒对酸性、碱性及碘类消毒剂均敏感,防控时可优先选用此类产品。非洲猪瘟病毒虽抵抗力较强,但对乙醚、氯仿、强酸、强碱及过氧化物类消毒剂高度敏感,合理使用可实现有效防控。
  针对其他常见猪病,如圆环病毒对季铵盐加碘制剂反应良好,而对酸性和氯仿耐受性强;细小病毒则对0.5%漂白粉和碱性环境敏感;乙型脑炎可用双季铵盐类消毒剂轻松控制;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分别对季铵盐、聚维酮碘及氯仿、乙醚敏感。对于细菌性疾病,如猪肺疫、链球菌、仔猪副伤寒等,火碱、苯扎溴铵、3%漂白粉等均有良好效果。钩端螺旋体、附红细胞体、弓形体及猪球虫等寄生虫类病原,也大多能被常规消毒剂有效杀灭,其中0.5%石碳酸在37℃下作用3小时即可彻底清除附红细胞体。
  在实际操作中,消毒剂的选择应遵循科学原则。首先,明确使用区域至关重要——不同区域(如产房、保育舍、通道、出猪台)面临的病原风险不同,所需消毒剂类型也各异。其次,必须注意轮换用药。长期单一使用某类消毒剂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适应性甚至耐药性,因此应在推荐范围内定期更换不同类型的产品,但需注意不同成分的消毒剂不可随意混合,以免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效果或产生毒性。此外,在进行熏蒸消毒时,环境湿度应保持在70%以上,才能确保药物充分挥发并发挥最佳杀菌效能。
  消毒管理应坚持‘外紧内松’的原则。所谓‘外紧’,是指对外部传入风险的全面防控,涵盖人员、车辆、物资、饲料、水源、道路、野生动物、蚊虫、鼠蚁等所有可能携带病原的媒介。尤其要重视细节处理,如进出人员的衣物、靴子、工具等必须严格清洗消毒,防止带入病原。‘内松’则是指避免过度进行带猪消毒。频繁或高强度的带猪消毒不仅成本高,还容易引发猪只应激反应,影响采食、生长甚至免疫力,反而得不偿失。应根据季节、疾病流行情况和环境状况合理制定消毒频率与强度,实现病原控制与动物福利之间的平衡。
  实施栏舍消毒时,务必做到全面覆盖,不能仅局限于猪体表面。许多养殖户误以为消毒就是给猪喷药,忽视了空气、地面、墙壁、天花板、料槽、饮水器等关键部位。实际上,这些区域往往是病原微生物的藏身之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消毒后不应立即冲洗栏舍,否则会使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同时,潮湿的环境会促进细菌滋生,增加疾病传播风险,因此应确保消毒后通风干燥。水源作为病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消毒不容忽视,定期对饮水系统进行清洁与消毒,能有效预防经水传播的疾病。
  关于带猪消毒,存在一些普遍误区需要纠正。真正的带猪消毒并非仅仅针对猪体,而是对整个猪只生存空间的系统性净化。由于许多呼吸道疾病通过气溶胶传播,若不进行空气消毒,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正确的做法是使用喷雾器将药液雾化成微小颗粒,喷头朝上喷向空中,使雾粒缓慢沉降。这一过程不仅能杀灭空气中的病原体,还能吸附尘埃颗粒,起到除尘、净化空气、减少氨气臭味的作用。在炎热夏季,这种喷雾还有一定的降温效果,兼具舒适性与防疫功能。总之,只有将环境、空气、物体表面三位一体地纳入消毒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防护。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