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猪养殖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整体养殖效益显著提升。然而,饲养密度的增加带来了猪舍内外环境的变化,尤其对断奶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影响猪只生长发育的诸多因素中,饲料与营养管理占40%~50%,而猪舍内的环境条件则占比20%~30%。其中,温湿度、空气质量等关键环境参数直接影响猪群的繁殖能力与生产性能发挥。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季节,若粪尿和残余饲料清理不及时,容易引发异常发酵,导致有害气体浓度上升;而在冬季,由于通风减少,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封闭环境中积聚,进一步恶化空气质量,增加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风险。
  漏缝地板猪舍虽能有效储存粪便,降低人工清粪成本,并减少冲洗用水量,但长期积存的粪尿在温度升高时会加速发酵,释放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相比之下,封闭式猪舍通过科学通风系统调控空气流通,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为探究不同类型猪舍环境对断奶仔猪的实际影响,本研究在承德坝下养猪主产区开展实地试验,重点分析三种猪舍环境质量差异及其对仔猪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作用,旨在为当地生猪养殖环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于2024年8月至9月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进行,选取日龄相近(30.28±1.23天)、体重相似(11.27±0.86公斤)的健康断奶仔猪288头,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饲养于传统猪舍、漏缝地板猪舍和封闭式猪舍中。每组设置6个重复单元,每个单元饲养16头仔猪,预饲期7天,正式试验期持续30天。试验期间,分别在第0~7天和第24~30天两个阶段对各猪舍内的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噪声、粉尘以及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设备包括X-40型有害气体测定仪、TES-1360A温湿度计、AR854噪声检测仪和AR866A风速仪,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同时,研究人员在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清晨对仔猪进行空腹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并记录腹泻发生情况,评估腹泻发病率。所有原始数据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整理后,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形式呈现,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或P<0.01。通过对环境参数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全面评估不同猪舍模式的实际效果。
  结果显示,在试验初期(第0~7天),三种猪舍的温度、湿度和噪声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封闭式猪舍的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明显低于传统舍和漏缝地板舍,且风速更高,说明其通风效率更优。传统舍氨气浓度高于封闭舍,而漏缝地板舍最高,反映出粪尿积存带来的气体污染问题。至试验后期(第24~30天),尽管温湿度和噪声仍无显著差异,但传统舍氨气浓度显著升高,成为三者中最高的一类,而封闭舍的二氧化碳浓度依然保持最低,显示出其良好的空气调控能力。
  在生产性能方面,各组仔猪初始体重和采食量无显著差异,表明试验设计具有可比性。然而,试验结束时,封闭舍仔猪的末重极显著高于漏缝地板舍和传统舍(P<0.01),漏缝地板舍又显著优于传统舍。平均日增重方面,封闭舍与漏缝地板舍均显著高于传统舍(P<0.05)。此外,在为期30天的试验期内,传统舍仔猪的腹泻发病率分别比封闭舍和漏缝地板舍高出3.05%和2.15%,显示出较差的健康状况。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优越的舍内环境有助于提升仔猪的生长速度并降低疾病风险。
  综合分析发现,虽然温度、湿度和噪声未因猪舍类型产生显著差异,但封闭式猪舍凭借更强的通风能力,在控制氨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能够有效降低热应激和有害气体积累。这与其较高的风速密切相关。相比之下,传统猪舍缺乏有效通风机制,漏缝地板舍虽便于粪便管理,但若清粪不及时,极易造成气体污染。因此,封闭式猪舍不仅能维持稳定的微气候环境,还能减少病原传播,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封闭式猪舍和漏缝地板猪舍在改善断奶仔猪生长环境方面均优于传统猪舍,尤其在促进日增重、提高末重和降低腹泻率方面表现突出。封闭式猪舍因其高效的通风系统,在空气质量控制上更具优势;而漏缝地板猪舍则需加强清粪管理,避免粪尿长期堆积引发环境污染。建议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猪舍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封闭舍应注重通风系统的合理调控,确保空气新鲜;漏缝地板舍则应建立定期清粪制度,减少有害气体生成。通过精细化环境管理,可有效提升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与健康水平,推动承德地区乃至全国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