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大传染病对规模化养猪业的威胁日益加剧。不少猪场年复一年地遭受疫病侵袭,导致生产性能下降、仔猪死亡率升高,甚至出现严重亏损。尽管许多养殖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疫工作,包括频繁对猪舍环境进行消毒,但防控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除了病毒变异和生物安全漏洞外,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关键环节浮出水面——猪舍内部排污系统的设计缺陷。
  目前,国内大多数规模化猪场的建筑设计均受到美国模式的影响,普遍采用“高床+中间排污沟”或“漏缝地板+中央排污沟”的结构形式。这种设计虽然在初期具备一定的排泄效率,但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严重的卫生隐患。排污沟贯穿整个猪舍中央,位于猪栏下方或两侧之间,自建成投入使用后,几乎从未进行过彻底的清理与消毒。日常管理中仅依靠定时冲水来清除粪污,然而水流无法完全冲洗掉沟壁积累的有机物、粪渣和细菌生物膜,导致污物层层堆积,形成难以清除的污染层。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排污沟位置隐蔽、空间狭窄且常年潮湿,消毒药液难以均匀喷洒覆盖,很多区域成为消毒盲区。久而久之,这些未被有效清洁的排污沟演变为病原微生物的温床,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等常见致病菌在此大量繁殖,并通过空气飞沫、人员走动、工具携带等方式传播至猪只,成为反复爆发疫情的重要源头。一些猪场虽然对场区道路和猪舍表面消毒极为严格,却忽略了这一隐藏在地下的“污染中枢”,致使防疫体系形同虚设。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猪场在疫情发生后难以追溯传染源,往往将问题归咎于种猪引进、饲料污染或外部人员带毒,却未意识到正是猪舍内部的排污系统本身已成为持续释放病原的“定时炸弹”。更有甚者,每周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境消毒,使用高强度化学药剂反复喷洒地面和墙壁,但由于排污沟未能同步清洁,消毒成效大打折扣,造成资源浪费与环保压力并存。实践表明,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排污系统的可清洁性问题,任何表层的消毒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
  为此,专家建议对现有猪舍排污系统进行结构性改造,将原本位于猪舍内部的中央排污沟迁移至墙外。这一变革性设计不仅便于日常清理和维护,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真正的可消毒性。墙体外置的排污管道或沟渠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定期拆卸、冲洗、高温处理或药物浸泡,确保每一个角落都能得到有效灭菌。同时,结合自动刮粪系统或封闭式管道排泄技术,还能提升粪污处理效率,减少氨气和有害气体的积聚,改善猪舍空气质量,进一步增强猪群的免疫力和生长性能。
  综上所述,切断传染病传播链条,不能仅依赖药物和消毒程序,更需从建筑结构层面入手,重新审视猪舍设计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将排污沟移出猪舍墙体之外,是一项成本可控、效益显著的基础性改造工程,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生物安全升级的关键一步。未来,随着智能化养殖和绿色农业的发展,猪场设计应更加注重功能性、卫生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为我国现代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