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依阿华州首府得梅因举行的美国畜牧协会中西部会议上,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团队分享了他们关于不同母猪饲养系统对母猪寿命、生产性能和行为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聚焦于两种主流的妊娠母猪饲养模式:传统的限位栏饲养与配备电子喂料器的大栏群养系统,旨在评估它们在实际生产中的优劣差异。
第一项研究对比了两种饲养系统对母猪淘汰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试验中,大栏系统内设有漏缝地板,共饲养87头青年母猪和243头经产母猪;而限位栏组则分别有168头青年母猪和232头经产母猪。结果显示,在青年母猪群体中,无论是淘汰率还是死亡率,两种系统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在初产阶段,饲养方式对存活和淘汰的影响相对均衡。然而,在经产母猪方面,情况则有所不同:限位栏中的母猪淘汰率显著高于大栏系统,反映出长期限制活动可能加剧母猪的生理压力或健康问题;但与此同时,大栏系统的母猪死亡率却略高,提示群养环境可能带来争斗、采食不均或其他管理挑战。
研究还发现,无论在哪种系统中,产后淘汰的主要原因都集中在运动功能障碍,包括卧地不起、跛行以及关节感染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电子喂料器的大栏系统中,因运动问题被淘汰的母猪比例反而显著高于限位栏。这可能与群养环境下活动量增加导致关节磨损加剧,或个体竞争过程中受伤风险上升有关,也提示精细化管理在大栏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二项研究进一步评估了两种系统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时间跨度为2004年3月至10月,对象为2至9胎的妊娠母猪,其中限位栏组334头,大栏组333头。限位栏每栏面积为1.33平方米,而大栏每头母猪平均享有高达20.3平方米的空间,群体规模为50至60头,并配备电子喂料器以实现个体化饲喂。研究数据显示,大栏饲养的母猪表现出更优的生产性能:其妊娠期较短,断奶时体重更高,出生窝重和断奶窝重均显著优于限位栏母猪。
在繁殖节律方面,大栏母猪的返情间隔略长,但整体发情规律较为稳定;相比之下,限位栏母猪虽然返情较快,但断奶后出现延迟发情的比例更高,反映出限位环境可能对内分泌调节和发情表现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两种系统在活产仔数和最终断奶仔猪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尽管大栏系统在母体状态和窝重方面占优,但对产仔总数和成活率的影响尚未体现明显差距。
综合来看,这项研究揭示了不同妊娠母猪饲养系统各自的利弊。大栏群养系统在提升母猪活动空间、改善体况和窝重方面具有优势,有助于延长经产母猪的使用年限并提升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死亡风险和运动损伤概率。而传统的限位栏虽在控制个体采食和减少争斗方面具备管理便利性,却可能导致更高的淘汰率和繁殖障碍。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在于优化大栏设计、加强电子饲喂管理、提升群体动态监控能力,从而在动物福利与生产效益之间实现更理想的平衡。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