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地面材料的选择对猪只健康和养殖效益有着深远影响。尽管水泥地面因其施工简便、成本较低而被广泛使用,但其带来的诸多问题却不容忽视。许多养殖户在长期实践中发现,水泥地虽然坚固耐用,却潜藏着一系列影响猪群健康与生产性能的风险。本文将深入剖析水泥地面养猪的五大主要弊端,并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替代方案。
  首先,水泥地面极易引发猪只特别是保育仔猪的腹泻问题。由于水泥导热性强、保温性差,冬季时地面温度往往远低于猪体所需舒适温度。仔猪腹部几乎无毛,直接接触冰冷的水泥地面后容易受凉,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出现拉稀、扎堆甚至‘叠罗汉’等应激行为。十多年前,不少养殖户会在猪舍内铺设细土、草木灰或粉碎的麦秸来为仔猪保暖,正是为了弥补水泥地面带来的低温伤害。即便如今地暖系统逐渐普及,但在多数中小型养殖场中仍未完全覆盖,因此这一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尤其在保育阶段,仔猪免疫力较弱,冷应激叠加环境刺激,极易诱发消化道疾病。
  其次,水泥地面会显著影响猪只皮毛质量,进而降低出栏时的市场卖相。水泥由细沙与水泥混合浇筑而成,表面虽看似平整,实则含有大量微小砂粒。猪在躺卧、翻滚过程中,皮肤和毛发长期与粗糙地面摩擦,会造成表皮损伤和毛囊受损,久而久之导致皮毛干枯、粗乱、失去光泽。这种外观上的缺陷不仅影响消费者观感,在活猪交易或屠宰上市时也可能导致价格折损,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第三,水泥地面是母猪肢蹄病高发的重要诱因之一。在限位栏饲养模式下,母猪活动空间受限,长时间站立或躺卧在坚硬地面上,极易造成关节压力过大。若水泥地面过于光滑,母猪起卧时易打滑劈叉,导致肌肉拉伤或韧带撕裂;若地面粗糙不平,则会反复摩擦关节部位,形成结痂、破溃,甚至继发感染。更严重的是,长期压迫可引发蹄叶炎、指甲过长、肉垫增生等问题,直接影响母猪的行走能力与繁殖性能,如发情表现不明显、配种困难、淘汰率上升等,给猪场带来隐性经济损失。
  第四,水泥地面为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条件致病菌的传播提供了温床。这些疾病虽可通过疫苗防控,但本质上属于应激性和环境相关性疾病。育肥猪和保育猪天性活泼好动,相互追逐打闹时常因滑倒或碰撞导致脚垫磨损、皮肤破损,一旦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体内,便可能引发关节肿胀、败血症等症状。临床上常见的前后肢关节肿大‘疙瘩’,多数即由此类细菌感染所致。而坚硬的水泥地面正是造成这类机械性损伤的主要源头之一,单纯依赖疫苗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后,水泥地面还可能干扰猪只的生理代谢与营养吸收。猪天生具有啃咬、舔舐地面的行为习性,这是其获取微量元素(如铁、锌、硒)和矿物质的一种自然方式。传统土质或砖质地面能提供微量矿物成分,有助于调节体内激素平衡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而水泥地面不仅无法提供这些有益元素,反而因质地坚硬、化学成分复杂,长期啃食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影响消化功能,甚至诱发异食癖等行为异常。此外,硬质地面对猪只本体感觉系统的持续刺激,也可能扰乱其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间接影响生长速度和免疫状态。
  综上所述,水泥地面虽在建设初期具备一定优势,但从长远养殖效益和动物福利角度考量,其弊端远大于便利。相比之下,红砖铺设的地面更具弹性、保温性和摩擦适中性,既能减少肢蹄损伤,又能改善猪只舒适度,有效降低腹泻、皮肤病和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事实上,早在欧洲多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砖面猪舍已成为标准配置。在广东、福建等地由台资企业投资兴建的现代化猪场中,也普遍采用砖砌地面,充分验证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优越性。因此,建议广大养殖户逐步淘汰纯水泥地面,因地制宜选择更为生态、健康的地面材料,提升猪群健康水平与养殖可持续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