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水泥地面因其便于清洁、管理方便而被广泛采用。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的养殖环境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利于猪只健康生长的问题。首先,水泥地面缺乏自然土壤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导致猪只无法通过啃咬地面获取微量元素。例如,铁元素的缺乏曾引发一种被称为“水泥病”的现象: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许多猪场因全面使用水泥地面,导致哺乳仔猪出现严重贫血、消瘦甚至大面积死亡。研究发现,土地面饲养的小猪可通过舔食土壤补充铁元素,而水泥地面则完全阻断了这一自然补铁途径。尽管如今已普遍采取注射补铁等方式应对,但这一历史教训提醒我们,水泥地面可能导致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隐性缺乏,尤其对饲养周期长的种猪影响更为显著。
  其次,水泥地面过硬的物理特性对猪只肢蹄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猪的腿部相对较细,蹄部接触面积小,而现代高瘦肉率品种如丹麦长白猪体重较大,肢蹄承重压力本就偏高。在坚硬无弹性的水泥地面上长期活动,极易引发关节损伤、蹄裂甚至慢性疼痛,最终导致种猪提前淘汰。国外在饲养此类品种时通常结合软质地面或采取结构优化措施,而国内部分猪场仍忽视这一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此外,水泥地面导热性强,保温性能差,这对体温调节能力弱的新生仔猪尤为不利。科学研究表明,猪在水泥地躺卧时的有效体感温度比实际空气温度低5℃,而在铺设垫草或木板的地面上则可提升5℃。这意味着即使室内气温达标,仔猪仍可能因地面过冷而受寒,免疫力下降,诱发腹泻等疾病。
  面对这些问题,并非意味着必须放弃水泥地面,而是应通过科学手段加以改进和弥补。首要措施是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均衡,特别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稳定供给。配合饲料虽能提供基础营养,但需注意储存时间过长会导致部分营养素失效,且不可随意更改配方或减少预混料用量。对于易缺乏的关键元素如铁,应在仔猪出生后及时进行肌肉注射或在圈内投放清洁新土供其舔食。种猪因饲养周期长,更需额外补充青绿饲料、红土或煤渣等天然矿物质来源,以预防生物素缺乏引起的蹄裂等问题。
  在改善地面环境方面,可采取多种实用方法。一种有效策略是在猪舍内设置复合地面系统,即同时保留水泥地与砖地或土地,供猪只自由选择活动区域;或将猪只定期放养至室外软质地表,减轻肢蹄负担。针对寒冷季节,地炕和地暖技术可显著提升地面温度——地炕利用火道加热地面,类似传统火炕原理;地暖则通过埋设热水管道实现循环供热,配合温控设备精准调节,既节能又高效。一些养殖场还创新设计出带电热丝和感温器的水泥保温箱,自动维持35-40℃恒温,为仔猪提供舒适的小环境。
  除此之外,铺设各类保温垫料也是一种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木板、秸秆、锯末、旧布料等材料均可作为垫层,不仅能有效隔热,还能模拟自然环境,促进猪只行为表达。著名的‘发酵床养猪’模式正是基于此理念发展而来,通过微生物分解有机垫料产生热量,实现环保与保温双重效益。另一种传统但有效的保温方式是将柴草扎成捆垂直悬挂于圈舍四周,形成不阻碍活动的‘保温墙’,既能防风保暖,又能避免草料与粪尿混合污染。同时,提高整体舍内温度也可抵消地面冷效应,例如将环境温度设定高于需求值5℃,以补偿地面造成的体感温差。
  最后,保持地面干燥至关重要。潮湿的水泥地面会加剧热量流失,使有效温度再降低5℃,因此在寒冷季节必须严禁洒水清洁。可在饮水区设置局部排水坡度,及时排除积水,保持其他区域干燥。综合来看,虽然水泥地面存在营养缺失、硬度大、导热强等弊端,但只要结合全价饲料、营养补充、地面改造、保温设施及科学管理等多项措施,完全可以克服其负面影响,构建一个健康、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化养猪环境。关键在于正视问题本质,因地制宜地实施系统化解决方案,从而保障猪群福利与生产效益的双赢。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