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养猪生产中,产房仔猪腹泻是影响成活率和生长发育的主要问题之一。不同类型的腹泻在发病日龄、症状表现和病因上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精准识别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本文系统梳理了六种常见的产房仔猪腹泻类型——细菌性腹泻、球虫性腹泻、病毒性腹泻(PEDV感染)、伴有神经症状的腹泻、营养性腹泻以及奶源性腹泻,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控与治疗方案。
第一类为仔猪细菌性腹泻,常见于7日龄前或10日龄后的仔猪,表现为排出粘稠状的黄白色稀便。该病症主要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俗称黄痢或白痢。为有效预防,应加强产房环境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减少冷热应激。一旦发现病例,可对每头仔猪肌注投保0.5-1毫升,并配合口服护仔安,以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抑制有害菌繁殖,快速控制病情蔓延。
第二类是产房仔猪球虫性腹泻,多发于6至15日龄之间,典型特征为水样或油脂样腹泻,且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经诊断多为艾美耳球虫等原虫感染所致。防控关键在于改善环境卫生,尤其是降低产房湿度,避免潮湿滋生球虫卵囊。同时应清除场区内散养的家禽,防止交叉传播。治疗方面推荐口服盐酸氨丙啉、马杜霉素、地克珠利或妥曲珠利(商品名百球清),并联合使用护仔安调节肠道微生态,提高康复速度。
第三类为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腹泻,常发生在初生仔猪中,症状极为严重,包括剧烈水样腹泻、频繁呕吐、迅速脱水消瘦,死亡率可高达70%至100%,尤其在冬季高发。该病常伴随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或轮状病毒(PoRV)混合感染,危害极大。防控策略应以母猪免疫为核心,产前接种高效腹泻疫苗;母猪在分娩前3天和产后第2天各注射5毫升干扰素,提升被动免疫力。对于新生仔猪,应在出生后第1天和第4天分别肌注0.5毫升干扰素与长效头孢,同时口服护仔安,形成多重保护机制。
第四类表现为腹泻伴随明显的神经症状,如抽搐、转圈、共济失调等,死亡率极高,提示可能为伪狂犬病毒感染所致的伪狂犬病。该病不仅损害神经系统,还会引发严重的消化道症状。防控重点在于强化母猪群的疫苗免疫程序,确保抗体水平达标。所有新生仔猪应在出生后立即进行滴鼻免疫,并同步肌注1头份伪狂犬弱毒活疫苗。若已出现临床症状,需紧急治疗:一侧肌肉注射1毫升干扰素或1-2头份伪狂犬活苗,另一侧注射磺胺嘧啶钠(剂量为50-100毫克/千克体重),同时口服护仔安辅助恢复肠道健康。
第五类为营养性腹泻,通常出现在15至20日龄的仔猪阶段,此时母猪往往出现采食量下降、体况急剧变差、掉膘明显等症状。根本原因在于母猪乳腺发育不良或能量代谢失衡,导致体内脂肪大量分解进入乳汁,形成高浓度脂肪颗粒,超出仔猪消化能力,从而引发腹泻。解决之道在于妊娠期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在妊娠75至95天期间严格控制膘情,避免过肥或过瘦,保障乳腺组织充分发育。建议从母猪产前4周开始直至哺乳期全程饲喂‘牲命1号’功能性饲料,优化乳汁质量。一旦发生腹泻,应及时将患病仔猪寄养至健康母猪,并给予口服护仔安调理肠胃。
第六类是奶源性腹泻,特点是仔猪吃得越多、腹泻越严重,而一旦转移到其他母猪哺乳,症状即明显缓解甚至自愈。这通常是由于母猪处于亚健康状态,体内毒素积累过多,通过乳汁传递给仔猪,刺激肠道引发炎症反应。应对策略首先是及时实施寄养,切断毒源。更重要的是改善母猪体质,推荐使用‘母猪健康包’进行调理,帮助清除体内内毒素,恢复肝肾代谢功能,从而提供清洁、优质的乳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腹泻的发生。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