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严重威胁养猪业健康发展的细菌性疾病,各年龄段的猪均可能感染并导致死亡,但尤以5至8周龄的保育仔猪最为易感。该病原菌属于条件性致病菌,通常寄居于猪的上呼吸道黏膜,在机体免疫力正常时不引发明显症状。然而,一旦猪群受到其他疾病侵袭或环境应激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副猪嗜血杆菌便趁机繁殖扩散,造成继发性感染,进而引发严重的临床症状和高死亡率,给规模化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诱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诱发因素。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以及蓝耳病等均可破坏猪只的免疫机制,尤其是蓝耳病毒和流感病毒,能直接损伤肺泡巨噬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机体对细菌的清除能力显著下降。此外,支原体肺炎也会破坏气管纤毛结构,造成纤毛凝集甚至脱落,削弱呼吸道自我清洁功能,为副猪嗜血杆菌等病原菌入侵肺部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饲养管理不当也是推动本病流行的关键原因。饲料质量低劣,如长期使用高能量、高蛋白或微量元素过量的日粮,容易引起代谢紊乱;饲料发生霉变则会产生毒素,进一步损害肝脏和免疫系统。同时,饮水不足、饲养密度过高、圈舍通风不良、环境卫生差等问题都会增加猪群的感染风险。此外,频繁的断奶、转群、混群、运输等操作带来的强烈应激反应,也会显著降低猪只抵抗力,促使潜伏的副猪嗜血杆菌大量增殖并引发全身性感染。
  在临床诊断方面,副猪嗜血杆菌病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包括关节炎、脑膜炎、胸膜炎、心包炎和腹膜炎等。剖检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包裹心脏和肝脏,形成‘盔甲心’或‘绒毛心’样病变。其中,‘绒毛心’是其典型表现之一——心包表面覆盖一层细密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呈绒毛状,心包与心肌之间存在淡黄色液体,但通常不发生粘连。这与链球菌引起的心肌炎有明显区别,后者以心肌实质渗出为主,常伴有心包与心肌的牢固粘连。此外,患病猪还常出现对称性跗关节和腕关节肿大,触碰时疼痛剧烈,病猪行走困难、跛行,甚至发出尖叫声,关节腔内可发现浆液性纤维蛋白渗出物。
  针对该病的防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原则。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常规消毒剂如氢氧化钠、碘制剂、过氧乙酸等均可有效杀灭病原菌,因此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尤为关键。建议定期彻底清理猪舍,使用2%氢氧化钠溶液对地面和墙壁进行全面喷洒消毒,并保持良好的通风与干燥环境,最大限度减少病原传播机会。
  在免疫防控方面,由于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众多且彼此之间缺乏交叉保护力,通用疫苗效果有限。最有效的做法是从本场发病猪中分离优势菌株,制备自家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从而获得更强的针对性保护。此外,在关键生长阶段如出生、阉割、断奶和转栏时,可选用长效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注射保健,既能预防伤口感染,又能降低早期感染风险。对于保育期猪群,可在饲料中添加宝宝乐、咳喘宁、维生素C等增强抵抗力的产品,起到辅助预防作用。
  一旦疫情发生,必须立即隔离病猪,采取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个体病情严重的猪只,建议采用联合用药方式:一侧肌肉注射由银黄注射液稀释的头孢噻呋,另一侧注射卡那霉素与地塞米松混合液,每日一次,连续使用三天。若疗效不佳,可将卡那霉素替换为恩诺沙星。对于群体性感染,若采食量明显下降,则推荐通过饮水给药,水中添加银黄可溶性粉、板蓝根颗粒、恩诺沙星、强力霉素、葡萄糖粉及复合多维,连续使用七天。若采食情况尚可,则可通过拌料投药,饲料中加入黄连解毒散、恩诺沙星、强力霉素、葡萄糖粉和多维制剂,同样连用一周。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副猪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氟甲砜、磺胺类、强力霉素及喹诺酮类药物敏感,但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建议在用药前开展药敏试验,实现精准用药。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