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在《智慧农业在行动》专题中发布了14个智慧农业典型案例,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凭借其全链条智能化养殖模式成功入选。作为国内领先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自1992年创立以来,已发展成为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规模化养殖到屠宰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目前,其养猪业务覆盖全国24个省份,2022年全年出栏生猪高达6120万头,位居行业前列。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牧原实现了从环境控制到疫病预警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累计接入智能设备超过190万套,日均采集和分析数据逾9亿条,构建起全球领先的智慧养殖体系。
  面对传统养猪业长期存在的疫病防控难、环保压力大、人工成本高和生产效率低等痛点,牧原通过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打造了一套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智能生产模式。该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全面覆盖猪场运营的各个环节,显著提升了养殖安全性与经济效益。例如,在环境管理方面,牧原部署了生猪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通过智能通风、温湿度调节、光照控制及环境监测设备,实时感知并调控猪舍内的各项生态参数。系统不仅能自动维持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还能结合猪只行为和生理数据,对疫病发生、发情周期和生长状态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现科学饲养与早期干预,有效降低死亡率,提升整体生产效率。目前,这一系统已在所有牧场实现全覆盖。
  在饲喂管理上,牧原建立了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采用全封闭管链运输技术,避免饲料污染和损耗。系统根据每批猪的品种、性别、年龄、生理阶段以及历史生长数据,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并通过智能饲喂设备自动执行投喂任务。每一次投喂的数据都会被记录并与后续的增重效果关联分析,形成‘饲喂—生长—优化—再饲喂’的闭环反馈机制。这不仅大幅提高了饲料转化率,还减少了浪费,降低了养殖成本。截至目前,牧原已安装智能饲喂设备达156万台,支撑起千万级生猪的精细化喂养需求。
  疾病防控是养猪业的核心挑战之一,为此,牧原构建了多维度的畜禽疫病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包含两大核心技术:一是声音监控系统,通过在猪舍内布设13万台声音采集装置,实时捕捉猪群的咳嗽声、叫声等音频信号,利用声纹识别算法判断健康状况,实现呼吸道疾病的早期预警;二是轨道式智能巡检机器人,配备可见光摄像头、红外热成像仪、气体传感器、麦克风阵列等多种传感模块,可连续巡检猪舍,同步监测环境温湿度、氨气浓度、猪体体温、活动频率等十余项指标。这些数据经边缘计算服务器处理后,结合AI模型进行异常识别与趋势预测,一旦发现异常即刻推送警报,辅助兽医快速响应。目前,牧原已投入使用超1万台巡检机器人,推动猪场向无人化、少人化运维迈进。
  在免疫接种环节,牧原创新应用智能无针免疫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打针方式带来的交叉感染、断针、肌肉损伤等问题。该系统通过高压喷射技术将疫苗直接导入皮肤层,同时完成消毒、标记与注射三个步骤,全过程自动化操作,极大减轻了员工劳动强度,也减少了猪只应激反应,提升了动物福利水平。更重要的是,系统能够实时记录每头猪的免疫时间、剂量和位置,确保免疫信息可追溯、可查证,真正实现了免疫流程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
  技术创新是牧原智慧养殖体系的核心支撑。公司率先将声音识别技术应用于猪只健康评估,通过对猪叫频率、咳嗽次数等声学特征的深度学习,建立健康评分模型,为兽医提供诊断依据。同时,巡检机器人采用多功能传感器融合技术,配合本地边缘计算与云端AI算法,实现对复杂场景的智能感知与自主决策。此外,牧原还引入视觉估重技术,利用鱼眼摄像头和三维建模算法,非接触式估算单头猪体重,整栋猪舍估重精度超过99%,为饲料投放、出栏计划和产能调度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这些前沿技术的应用,使养殖过程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极大增强了生产的可控性与科学性。
  智慧化转型带来了显著的成本节约与效益提升。数据显示,应用智能化系统后,牧原猪场的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了35%以上,巡检异常预警准确率突破95%,猪只成活率提高3个百分点。一名饲养员年均可管理出栏商品猪达10000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育肥猪达到115公斤的平均出栏日龄缩短至不超过160天,头均用药费用下降42元,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量增加1.2头。以一个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标准化养殖场为例,智能化建设总投资约470万元,其中网络与视频监控投入110万元,智能设备配置费用约360万元,物联网控制系统按模块使用计费。尽管初期投入较高,但设备使用寿命为3至5年,长期来看,智能化带来的降本增效成果极为可观,为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