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眼病,又称猪副黏病毒性脑炎,是由猪副黏病毒(BEP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该病主要影响猪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同时可引发角膜混浊、母猪繁殖障碍以及公猪暂时性不育等多系统病变。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预防成为控制该病的关键。了解其临床表现、确诊方式及科学防控策略,对养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和疫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猪蓝眼病的临床症状因年龄和生理状态不同而有所差异。最易感的是2至15日龄的新生仔猪,感染后往往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被毛粗乱、弓背、食欲废绝,部分伴有腹泻或便秘。随后迅速出现严重的神经症状,如运动失调、后肢强直、肌肉震颤、姿态异常(如犬坐姿势),甚至侧卧虚脱。这些症状发展迅速,多数病猪在发病后数小时至几天内死亡。30日龄以上的猪只症状相对较轻,通常仅表现为短暂的厌食、发热、咳嗽和打喷嚏,神经症状较少见且程度轻微。成年猪中,后备母猪和种猪可能出现角膜混浊,怀孕母猪返情率显著升高,可达20%,并可持续长达四个月之久。公猪则常出现单侧睾丸肿大,约14%至40%的个体发生睾丸萎缩和附睾硬化,导致繁殖能力下降。
  确诊猪蓝眼病需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测。在急性病例中,若观察到脑炎、角膜浑浊、母猪繁殖异常或公猪睾丸炎症等典型表现,可初步怀疑为蓝眼病。进一步的组织学检查可见非化脓性脑炎、前房色素层炎、角膜炎以及睾丸和附睾的炎症反应,且在神经元和角膜上皮细胞内可发现特征性包涵体。最终确诊依赖于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测,如ELISA、中和试验等方法,以确认猪副黏病毒的存在和特异性抗体水平。
  一旦猪场发生蓝眼病,必须立即采取紧急应对措施。首先应封锁疫区,对全场进行彻底消毒,并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防止病毒扩散。所有发病猪应及时扑杀并无害化处理,死猪和污染物必须迅速清除,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利用血清学方法对全场猪群进行监测,排查潜在带毒者。其次,必须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引种时选择经血清学检测阴性的健康猪群,并在并群前实施至少30天的隔离观察。严格控制人员、车辆进出,防止野鸟、野鼠等媒介传播病毒。此外,该病毒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红细胞,这一特点也可用于实验室辅助诊断。
  针对健康猪群,可考虑紧急免疫以提升群体抵抗力。目前已有研究通过细胞培养和鸡胚增殖猪副黏病毒,制备出油佐剂或氢氧化铝佐剂的灭活疫苗,虽尚未实现商品化,但在实验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保护效果。因此,在高风险区域或疫情暴发期间,可在专业指导下使用自制疫苗进行应急接种。日常预防方面,应注重科学饲养管理,保持猪舍通风干燥、温度适宜,提供均衡营养,增强猪只自身免疫力。同时,建立完善的兽医卫生制度,杜绝阳性种猪入场,是防止蓝眼病传入的最有效手段。
  目前,猪蓝眼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也无法逆转已出现的神经损伤。对于表现出严重中枢神经症状的病猪,预后极差,几乎全部死亡,建议及时淘汰以减少传播风险。仅有角膜混浊而无神经症状的个体,部分可自然康复,但恢复期较长,期间需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抗生素虽不能杀灭病毒,但可用于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尤其是在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助于缓解病情。值得注意的是,曾尝试用康复母猪的血清口服治疗发病仔猪,但实验证明并无明显疗效,说明被动免疫在此病中作用有限。
  综上所述,猪蓝眼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疫病,具有传播快、致死率高、影响繁殖等特点。尽管当前尚无商业化疫苗和特效疗法,但通过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科学的饲养管理以及早期监测预警,完全可以有效遏制其传播。养猪场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该病的预防工作,建立健全防疫体系,确保猪群健康与生产稳定。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