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性疾病,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许多人知道孕妇应避免接触猫,尤其是流浪猫,因为猫是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容易传播该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猪同样可能感染弓形虫,并成为人类感染的重要潜在来源。作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动物性蛋白食品之一,猪肉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一旦感染弓形虫的猪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其肉制品就可能对消费者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不仅养殖户需要高度重视猪弓形虫病的防控,整个社会也应提升对该病的认知水平。
当前正值夏季高温高湿季节,正是弓形虫病的高发期。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病原体繁殖迅速,传播风险显著上升。猪只一旦感染弓形虫,初期症状往往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40.5℃至42.0℃,且持续不退。患病猪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完全废绝,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呼吸系统症状尤为突出,常见腹式呼吸或呈现犬坐姿势以缓解呼吸困难,吸气深长而呼气短促,部分病例伴有咳嗽和呕吐现象。消化系统也受到影响,初期便秘,粪便干硬如算盘珠状;后期可能出现腹泻,形成交替性排便异常。
随着病情发展,病猪体表出现典型病理变化:鼻镜干燥、被毛粗乱竖立,耳部、鼻端、后肢内侧及腹部皮肤逐渐出现紫红色斑块,局部可见出血点。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显著肿大,触诊可察觉。进入发病末期,耳尖、鼻盘、四肢下部及腹部广泛出现斑点状出血或淤血,呼吸极度困难,步态不稳,后躯摇晃,最终因循环衰竭或窒息而倒地不起,体温骤降,导致死亡。这一系列进行性恶化的临床表现,提示该病进展迅速、致死率高,必须早发现、早干预。
由于猪弓形虫病的症状与其他多种猪病高度相似,临床上极易误诊。例如,猪瘟也会引起高热和全身皮肤发绀,但通常不伴随明显的呼吸困难或咳嗽;猪丹毒虽有皮肤病变,但多表现为突出于皮肤表面的方形或菱形疹块,且无呼吸道症状;附红细胞体病则以血液稀薄、黏膜先充血后苍白、轻度黄染为特征,叫声嘶哑较为常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有强烈的呼吸道症状,仔猪病死率常超过50%,母猪流产率高达30%以上;猪肺疫可通过胸部听诊发现啰音和摩擦音,叩诊时疼痛加剧,咳嗽加重;链球菌病则因类型不同表现各异,如关节炎型可见跛行,神经型则出现共济失调、磨牙、昏睡等神经系统症状。因此,准确鉴别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前提。
一旦确诊为猪弓形虫病,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该病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治疗效果较好。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第一,口服磺胺嘧啶片剂,首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14~0.20克,维持剂量减半,每日两次;若采用注射方式,静脉或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07~0.10克,每日两次,连续使用3至4天。第二,联合用药方案更为高效,如磺胺嘧啶(每公斤体重0.07克)配合甲氧苄胺嘧啶(TMP,每公斤体重0.014克),每日两次,连用3到5天。第三,使用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注射液(含10%增效磺胺-5-甲氧嘧啶和20%甲氧苄氨嘧啶),按每公斤体重2毫升肌注,每日一次,疗程3至5天。第四,磺胺-5-甲氧嘧啶与10%二甲氧苄氨嘧啶合用,首次剂量加倍,之后每公斤体重1毫升,每日两次,持续5天。第五,对于重症或复杂病例,可考虑将螺旋霉素、氯林可霉素与磺胺类药物或肾上腺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往往能取得理想疗效。
综上所述,猪弓形虫病不仅威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更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季节,防控工作不容松懈。养殖户应加强日常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驱虫消毒,杜绝猫狗等可能携带病原的动物进入养殖场。同时,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并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与治疗,避免疫情扩散。通过科学识别、精准鉴别与规范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猪弓形虫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生猪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