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农村养殖业中,生猪养殖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其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市场的稳定供应。然而,猪病频发已成为制约农村养猪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常见的猪病如猪肺炎支原体感染、腹泻、链球菌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不仅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大规模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掌握猪病的发生原因、科学治疗手段及系统预防措施,是保障养猪业健康运行的关键所在。
  猪病的发生往往与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季节更替、气温骤变、湿度过高或通风不良等因素都会破坏猪体内正常的微生物平衡,为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许多养殖户缺乏系统的养殖知识,对猪舍消毒不及时、防疫意识薄弱、管理粗放,导致疾病防控体系不健全。此外,猪群密度过高、饲料质量不稳定、饮水污染等问题也加剧了疫病的传播风险。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农村养猪场成为各类传染病的高发区。
  在众多猪病中,呼吸系统疾病尤为突出。猪肺炎支原体感染俗称‘气喘病’,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食欲下降和生长迟缓。若未能及时发现并隔离病猪,极易造成全群感染。另一种常见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则由特定细菌引起,会导致猪鼻腔变形、打喷嚏、流泪,甚至影响面部骨骼发育,严重削弱其免疫力,增加继发感染的风险。对此,可采用金霉素拌料治疗,在每吨饲料中添加100克金霉素,连续使用5至7天,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消化系统疾病在幼猪中尤为普遍,其中以腹泻最为典型。幼猪因免疫系统尚未健全,一旦感染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或寄生虫,常迅速出现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在一周内死亡。成年猪虽症状较轻,但也会影响增重和饲料转化率。治疗方面,除肌肉注射氯霉素(每日两次,连续四天)外,还可通过补充电解质溶液、葡萄糖盐水来防止脱水。配合使用硝酸铋、鞣酸蛋白等止泻药物,或传统方法如锅底灰内服,结合10%安钠咖注射以增强体质,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中医针灸辅助治疗也在部分地区广泛应用。
  猪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严重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淋巴结化脓。急性败血型发病迅猛,病猪可在3天内死亡,致死率高达80%;而脑膜炎型多见于仔猪,症状包括运动失调、空嚼、转圈行走等神经异常表现。针对此类疾病,应立即隔离病猪,并使用青霉素、磺胺类药物进行抗生素治疗。对于已形成脓肿的淋巴结,需外科切开排脓,并用1%高锰酸钾或碘酊彻底消毒创面,防止二次感染。早期诊断与快速处置是降低损失的核心。
  预防胜于治疗,科学的预防体系是农村养猪成功的基础。首先,应选择抗病力强、适应本地气候的优质品种,如长白猪、大约克夏或地方优良土种猪,从源头上提升群体抵抗力。其次,猪舍建设必须注重选址合理,确保通风良好、干燥防潮,避免阴暗潮湿引发霉菌和细菌滋生。日常应定期清扫粪便、更换垫料,并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毒,切断病原传播途径。
  饲养管理同样不可忽视。饲料配比要科学均衡,严禁使用发霉变质原料,饮水必须清洁无污染。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整营养结构,适时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定期开展驱虫工作,防止体内寄生虫消耗营养、破坏肠道健康。对于幼猪,应及时接种疫苗,如猪瘟、伪狂犬病、链球菌疫苗等,建立基础免疫屏障。
  防疫体系建设是提升整体防控能力的重要环节。各地应加强基层畜牧兽医站的功能,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入户指导,普及疾病识别与应急处理知识。通过举办培训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技术水平。此外,应建立健全疫情报告机制,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上报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在必要时,可通过饲料中适量添加中草药制剂或低剂量抗生素,增强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综上所述,农村养猪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重养轻防’的传统观念,构建集品种优化、环境改善、科学饲喂、规范防疫和精细管理于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只有全面提升养殖户的专业素养,强化日常监管与技术支持,才能有效遏制猪病蔓延,保障生猪健康生长,推动农村畜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