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该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主要病理特征,传播速度快,感染后常呈最急性或急性病程,导致猪只突然死亡。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普遍超过50%,在暴发最急性型时,死亡率甚至可达80%至100%,因此被养殖户称为‘中大猪杀手’。该病多发于3至6月龄的猪,尤其集中在每年的4-5月及9-11月,季节交替时期高发,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通常为1至7天,人工感染后可在4至12小时内出现临床症状。根据病情发展,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四种类型。最急性型发病迅猛,病猪体温迅速升高至41℃~42℃,初期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心力衰竭,耳、鼻、眼及后躯皮肤呈现发绀现象。后期呼吸极度困难,表现为剧烈咳嗽、喘息,并伴有明显的腹式呼吸。严重病例会从口鼻流出带有泡沫的血性分泌物。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带血的泡沫状分泌物,肺部显著充血、出血,血管内可见纤维素性血栓,肺泡和间质组织水肿,病变极为典型。
  急性型病猪体温升至40.5℃~41℃,表现出严重的呼吸困难、频繁咳嗽,并呈现败血症症状。剖检发现喉头积聚血样液体,肺部出现双侧性肺炎,病变主要集中在心叶、尖叶和膈叶,病灶呈紫红色,质地坚实,边界清晰。肺间质中积留血色胶样液体,随着病程延长,纤维素性炎症逐渐扩散至整个肺脏,形成广泛性胸膜肺炎。而亚急性和慢性型多由急性期转化而来,病猪体温轻度升高或正常(39.5℃~40℃),常表现为间歇性或自发性咳嗽,呼吸异常,生长发育迟缓。病程可持续数天至一周,部分猪可康复,但在应激因素刺激下可能病情加重,出现全身苍白、心跳加速,甚至猝死。
  慢性病例的剖检变化更为复杂,肺部可能出现较大的干酪样坏死灶或空洞,空洞内含有坏死组织碎屑。若继发其他细菌感染,病灶可转化为脓肿,并引发肺与胸膜之间的纤维素性粘连。肺表面或内部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这些结节多位于膈叶,周围包裹着厚层结缔组织,部分突出于肺表面,并因纤维素沉积而与胸壁或心包发生粘连。此外,心包内常可见出血点,提示病程中存在系统性炎症反应。这些病理变化严重影响猪的呼吸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
  针对该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性管理措施。首先,强化饲养管理是基础,应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定期清理圈舍,保持通风良好,确保空气清新,降低病原传播风险。同时要减少各类应激因素,如温差过大、密度过高、运输等,保障猪群营养均衡,杜绝饲喂霉变饲料,并有效控制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以维持猪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其次,应注重提升猪只自身免疫力,通过科学的疫苗接种和营养调控增强抗病能力。
  此外,保护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至关重要。应重视对猪萎缩性鼻炎和猪支原体肺炎(气喘病)的防控,维护鼻腔和支气管的正常生理屏障功能,防止病原乘虚而入。对于气喘病控制不佳的猪场,建议在猪只120日龄左右进行预防性投药,以降低混合感染风险。最后,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猪肺疫等类似呼吸道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只有通过科学防控、早期识别和精准干预,才能有效遏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传播,保障猪群健康与养殖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