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饲料生产过程中挑战较大的季节,低温、干燥与室内外温差大等特点对生产环境和物料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确保饲料的品质稳定,必须从原料存储、生产过程到成品管理各个环节实施系统化的质量控制措施。其中,防潮防霉、保障物料流动性、维护设备运行稳定以及保留营养成分是核心目标。只有全面把控这些关键点,才能有效避免结块、霉变和营养流失等问题。
  在原料管理方面,源头控湿是防止霉变的第一道防线。玉米、豆粕等主要原料的水分含量必须严格控制在14%以下,特别是在北方地区,虽然室外气候干冷,但厂房内部供暖后易产生温差,导致空气中的水汽在原料表面凝结,从而引发霉变。因此,应加强仓储环境的湿度监测与通风管理。对于麸皮、米糠等吸湿性强的辅料,更需采用密封包装,并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防霉剂,以延长保质期。同时,严格执行‘先进先出’的库存管理原则,缩短原料周转周期,避免长期积压造成品质下降。
  进入生产环节后,首要任务是解决低温带来的物料流动性和混合均匀性问题。冬季气温低,油脂、磷脂类原料容易因冷却而凝固,造成管道堵塞或配料不均。为此,应对油脂储存罐进行加热保温处理,将温度维持在25至30摄氏度之间,确保其保持液态并顺利输送。此外,制粒前的调质工艺至关重要,高质量的蒸汽是保障调质效果的基础。蒸汽干度应不低于85%,避免湿度过高的湿蒸汽带入过多水分,导致饲料在制粒机内黏结成团。同时,还需精准控制调质时间与温度,防止过度高温破坏维生素等热敏性营养成分,影响最终产品的营养价值。
  成品阶段的管理同样不可忽视,重点在于防止饲料二次吸潮。刚完成制粒的饲料温度通常高达70至80摄氏度,若直接包装,会在冷却过程中于袋内形成冷凝水,极易引发结块甚至霉菌滋生。因此,必须通过高效的冷却器将饲料温度降至接近室温,且与环境温度的差异控制在5摄氏度以内,方可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应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仓库则需保持干燥通风,地面铺设托盘或垫板,避免成品直接接触冰冷的地面或墙壁,减少因温差引起的吸湿风险。通过这一系列闭环管理,可显著提升冬季饲料的稳定性和储存安全性。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